醞釀圓熟的《凡尼亞舅舅》
文︰星池 | 上載日期︰2013年11月5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凡尼亞舅舅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11/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是屆「世界文化藝術節」引領觀眾踏足東歐,感受「東歐芳華」豐厚的文化藝術。當中,俄羅斯「聖彼得堡小劇院──歐洲劇院」帶來了契訶夫的著名劇作《凡尼亞舅舅》。排練兩年,於近十年不斷上演,演員如活在舞台,持續揣摩,益臻圓熟,尤其契合誠實反映現實的寫實主義戲劇。此次,觀眾可藉欣賞俄羅斯劇團搬演的劇目,感受不一樣的演出。

 

俄國戲劇傳承下來,自有獨特味道。「香港話劇團」曾於二零零一年演出《凡尼亞舅舅》,也特意邀請俄國導演及人員來參與製作。這次藝術節的《凡尼亞舅舅》,俄國班底,俄語演出,舞台兩旁設中英文字幕。此劇屬經典,故事不艱澀難明,縱難免有點語言隔膜,字幕無法每刻也準確及時,卻可藉此細味俄語的節奏律動,且能更貼近契訶夫筆下的沙皇時代,那些莊園內生活鬱悶而意志被磨耗的精神面貌。

 

十九世紀,俄羅斯在社會及經濟上產生劇變,都市發展,農業待廢,沙皇時代的光環亦漸褪。在此背景下,劇中眾角色皆在怨天尤人,《凡尼亞舅舅》是寫變遷,亦寫生活。退休而病痛纏身的教授與慵懶苦悶的伊蓮娜來到莊園,難以適應鄉下生活,原居於莊園的凡尼亞、老保姆和沒落地主鐵里金等人的生活亦被擾亂。阿斯特羅夫醫生抱有遠見學識,卻活得艱苦鬱悶常醉酒。四十七歲的凡尼亞,醒覺一生在莊園勤勞工作所供養的教授竟是如此平庸,慨嘆所愛的伊蓮娜成為教授妻子。於第三幕教授欲賣莊園,飽嚐挫敗的凡尼亞咆哮「我沒有真正生活過」,第四幕他更向醫生訴苦,若清晨醒來,能忘掉過去,展開新生活多好。縱然如此,全劇未算全然絕望,至少結尾,在辛勤工作的桑尼婭,即使情緒波動,仍說要活下去。

 

藝術總監兼導演李維‧朵金師承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長時間的排演,讓演員熟練而有默契,感染力十足。劇中,各人頗為著重神情對望與眼波交流。全劇四幕極為流暢,如以鐵里金彈吉他及演員們移動道具,不著痕跡,沒藉燈暗,已由第一幕轉至第二幕。而中場休息後的第三幕,也由鐵里金有趣地拾槍與搬椅子,不知不覺推進第四幕。佈景是一木建長形空間,設有四道木門出入,另有一道玻璃門能顯示天氣及早晚,簡約靈活。椅子成為重要的道具,角色會搬移它而坐在舞台不同位置。桑尼婭可斜向觀眾坐下,不面向伊蓮娜對話,表達彼此當下關係,而第三幕,教授集合眾人,各人散坐在客廳,或對或背,顯現大家的想法。儘管眾角色不斷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經導演的處理,未見沉悶。例如伊蓮娜敲瓶奏樂,或是第二幕中,鐵里金彈吉他,凡尼亞與醫生在唱歌,表現佻皮活潑。其實,呈現出來的底蘊是苦中作樂。

 

已故佈景設計大偉‧博洛夫斯基,在舞台上方一直懸掛三大堆乾草,代表此處為莊園,更感受到艱苦生活一直壓在他們頭上。劇末,鐵里金彈起淡淡的吉他聲,老保姆如常編織,凡尼亞與桑尼婭勤勞工作。桑尼婭縱知生活艱辛,仍期待將來平靜地安息,得到休息。此時,乾草堆緩緩降下在他們身旁,僅可繼續這樣活下去,意味深長。

 

《凡尼亞舅舅》首演距今百餘年,歷久不衰並非僅是醫生控訴人類破壞森林及地球,令我們反思今天,最為撼動人心的是,劇中所說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破壞。醫生曾戲言,一百年後的人會鄙視他們無味的生活,那種壓抑及鬱悶,放眼香港,仍有絲絲共鳴,畢竟此劇是「生活」這永恆的主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用文字把欣賞的演出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