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粵語流行曲之歷史沿革——從粵劇餘韻到本土風格
文︰黎安祺 | 上載日期︰2006年2月1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一號活動室
日期︰11-2-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如果要為粵語流行曲文化定下一個研究年份,許多人皆會以1974年,即許冠傑的年代作為粵語流行曲的崛起及興盛期。而講者黃志華卻把研究年份再推前至1945年,以1945年至1974年為戰後初期的粵語流行曲文化的醞釀期。然而,的而且確,這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年份。


小曲觀念及外來文化


早在二、三十年代,因應茶座賞曲的娛樂需要,粵語流行曲的雛型出現——脫胎自粵劇之小曲。小曲從粵劇中抽離,其音樂結構不變,故事性相應加強,然而亦因為小曲是寄生於粵劇之下,故只被視為附庸風雅的次等文化,未能登大雅之堂; 另一方面,在英國政府管治下,英語成為身份象徵、必學的範疇,在這形勢下,西歐英語歌的流行是無可厚非的;同時,在1945年,國共內戰,大批上海富商以至平民都湧到香港,帶來財富和勞動力,以及上海那種帶有西洋味的中國文化,國語時代曲是其中一種。本土文化的粵劇、外來文化的西歐英語歌及國語時代曲,這些都是拖慢了粵語流行曲發展的主要因素。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粵語流行曲可以說是我們本土文化起始的標誌,為何其醞釀期卻能長達足足三十多年呢?原因不外乎是我們既放不下舊有觀念,但又要因應社會之變化及媚外的心態,不斷接收外來的思想、事物以至文化,結果導致屬於我們的本土文化不被重視,發展停滯不前。就如當時輕鬆喜慶歌會以廣東話口語唱出,而感性嚴肅的題材則會以國語表達;又如撰曲人會先創作國語曲來試探市場反應,才考慮改填粵語詞推出市場,有時候同一首曲,粵語版受歡迎的程度往往也比不上國語版;再如當時許多的粵語流行曲都沒有香港人唱,國語歌手們則基於身份的尷尬及對粵語流行曲的輕視,極其量都只能作幕後代唱,《一水隔天涯》便是由國語時代曲歌手韋秀嫻幕後代唱,然而只有麗莎、鄭錦昌等星馬歌手才不礙身份問題而演唱粵語流行曲,由此可以看到一直以來社會對本土文化的輕視程度。從正面來看,也許因為有了外來文化及固有觀念來作比較,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認清、確立我們的本土文化;但亦不能否認的是,這也令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更容易陷入迷惘和混亂。


優雅文言與鬼馬口語


講者提及,初期許多小曲的撰曲人都本為粵劇的編劇,如胡文森、吳一嘯、呂文成、唐滌生等,因此早期言情的粵語曲皆帶有粵劇餘韻,特別語言方面,必須以文言抒情,華麗詞藻,意味深詳,敘事性更濃縮;至於寫實生活、諷刺時弊的,則走另類路線,以嬉笑怒罵手法表達,以廣東口語唱出。講者一再強調,早期許多作詞人都很堅持:粵語流行曲的歌詞,只有文言和口語之分,而且沒有書面語,亦避用書面語來填詞。


或許,在小曲觀念影響下,有許多粵語流行曲的作詞人還會抱持此觀念,但筆者卻認為這點仍有可斟之處。一方面,在文學發展概況而言,香港早年與內地關係密不可分,各方面皆會受內地文化所影響,新文學運動亦無可避免地影響著香港文學發展,但何以唯獨是粵語流行曲詞卻能獨善其身,不受白話文、語體文感染,堅持只以文言填詞呢?另一方面,就是考慮到填詞人的填詞因素。在粵語流行曲中,曲詞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曲要配詞,詞要合樂,粵語流行曲的發展是嘗試擺脫小曲和國語時代曲的影子,進而創作出屬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填詞人要寫出好的歌詞,令歌曲脫穎而出,是不能墨守成規地把自己局限在舊有的框架內創作,而書面語便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筆者認為他們亦會在流行曲中加入書面語元素,既為作品嘗試新面貌,亦可試探市場接受程度;同時,歌詞合樂是填詞重要因素,所以許多填詞人亦不一定會極端地只用選用文言或口語來填詞,書面語的運用在詞裡行間亦是有跡可尋,如「只怨歡情何太暫,轉眼分離緣有限,我不會負情害您心灰冷」《分飛燕》、「心情已冰凍 自顧此生怨命窮」《悲秋風》等。


總括而言,是次講座補足了我們對粵語流行曲文化認知的缺頁。也許,沒有前期三十多年的醞釀,1974年後就沒有良好的條件和養份令粵語流行曲迅速地發展。粵語流行曲,由附庸風雅的茶座賞曲,到依附著電視劇、電影和廣告流行,最終得獨立成為別樹一格的歌壇;流行曲的舞台,由原本一眾樂師加女伶的演出兌變成個人風格的表演舞台;而粵語流行曲文化,亦由次等文化,晉升至我們的本土文化、潮流文化,甚至是生活文化,粵語流行曲成為了我們生活上不可劃缺的元素,亦是我們研究香港社會面貌、人性心理的重要材料。我們要重視本土文化,並應加以發展,加以研究,使屬於我們的文化得以全面保留。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