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
文︰林驄 | 上載日期︰2007年10月6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地中海藝術節)
演出單位︰希臘國家劇院 (希臘)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 - 3/11/2007
城市︰香港 »
藝術節︰地中海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北京的林克歡老師月前在港授課,在跟學生討論到香港劇團搬演西方的荒誕劇(absurd theatre)時,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大意是說他在港看過多齣荒誕劇,但就是沒有一齣他覺得有真正荒誕感的,好像總是欠了一點什麼。林老師從西方思潮發展的全景看,認為「荒誕」代表一種獨特的時代精神,那是尼采宣稱「上帝已死」後西方社會出現的心靈荒原,一種極大的精神失落。幸或不幸,香港文化、香港人從來沒有那個心靈荒原的問題,從沒擁有,哪來失落?在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從來沒有過一種像基督教倫理的意義世界在背後支持著我們,「果陀」離我們太遠,或者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果陀」;它不來,我們可以不等,不會「焦慮」,也不會「嘔吐」。林老師說香港的荒誕劇並不荒誕不是從技藝上說,但所評的更為深刻。荒誕劇獨特的戲劇形式我們當然可以模仿,但仍然是那句藝評老話,形式跟內容無法分開。我們真的理解失去精神家園的痛苦嗎?其實,類似的詰問也可應用在本地觀演「悲劇」的問題上,適逢希臘國家戲院即將來港演出《普羅米修斯之縛》,不妨也來個小小的文化反思。

 

懷疑失落價值

 

哲學佬喜歡「悲劇」,因為它的終極關懷是罪惡、公義、命運和責任等人生問題,但「悲劇」跟哲學和宗教終究不同,它只負責將真相裸露,並不提供一個教人捉得緊的,令人安心的,那怕是最形而上學的答案。所以,朱光潛說悲劇雖然與哲學、宗教相通,但也相離,「悲劇態度」是一種未經哲學和宗教安頓以前的原始敏感心靈,是勸化歸依以前的一種心靈狀態。拉辛(Racine)對生命最感徨惑的時候開始創作「悲劇」,但當他信奉了天主教詹森主義後便再找不到繼續寫下去的理由。朱光潛似乎認為悲劇意識能藉心靈的安頓得以「解決」,此其一。朱光潛的另一說亦有趣:悲劇意識與懷疑論是背道的。希臘悲劇的式微為什麼始自尤里庇狄思(Euripides),原因是尤氏是個懷疑論者。懷疑論者是怎樣的人?這種人沒有熱情和激情,也不可能有信念和信仰。悲劇詩人面對無情的命運時心裏仍遙寄著一個在遠方的「家鄉」,寄託縱然落空,但他始終相信。懷疑論者呢?懷疑論者以問號開始,亦以問號作結,種瓜得瓜,不多不少。懷疑論者無法體認從悲劇意識觀照出的價值世界,此其二。

 

經驗性美學問題

 

朱光潛寫於1933年的這篇博士論文《悲劇的心理學》是純理論的探討,沒有特指哪個文化,但拿來反思本地對觀演悲劇的可能態度卻十分有趣。先前說,我們不懂荒誕,是說我們缺乏荒誕背後所揭示的那個精神世界;我們的心靈既然沒有安頓在某個精神世界,那麼根據朱光潛的第一說,我們應該是最能體味到悲劇意識了。但我們同時也深知,香港又是個懷疑論者的天堂,在普及文化、大眾傳媒中泛濫得最嚴重的就是犬儒主義,「犬儒」也者,對一切好人好事、理想、價值盡皆懷疑。如是,我們又得出相反的結論:香港觀眾有幾人能真正體味「悲劇」?

 

孰對孰錯?還是都對,都錯?用哲學的用語說,那只能是一個「經驗性」(empirical)的問題。離開劇院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也問問身邊朋友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有「感覺」嗎? 


(原載於06/10/2007《信報財經新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