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暴風
文︰朱靚豔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暴風雨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新視野藝術節 »
地點︰新視野藝術節
日期︰24-25/10/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曲 »

《暴風雨》這齣莎氏名著很多劇團演過,關於復仇到寬恕的故事,戲劇性本身已經很強。然而台灣「當代傳奇劇場」大膽地採用京崑唱唸做打的方式,將中國式的理解自然完美地融入西方戲劇中,演繹出了新的極具中國色彩的歌劇,堪稱翻譯劇再創作的經典。

 

《暴風雨》基本遵照原著脈絡,展現波布羅復仇的全部過程,但通過改編細節,突出了中國千年集權史上最渴望的自由這個主題。聽命波布羅運用法術的愛麗兒、無力反抗而只付諸於咒的卡力斑,還有兩心相悅繼而私奔的米蘭達和霍定男,無不是在追求波布羅專制下的自由,人人平等,不需要受到權利的束縛。當中愛麗兒和卡力斑探討美醜誰來定義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在控訴由代表權威的波布羅來定義美醜造成的不平等。即使是波布羅本身,復仇的最終也是為了解脫仇恨,放下權力的內心自由。在岡札羅描述理想國畫卷時,和波布羅聲音重合,強化了他們美好的願景,平等自由、不分貴賤的國家。

 

在復仇的問題上,劇中較原著增加了不少波布羅的內心矛盾。米蘭達反覆請求波布羅寬恕的勸諭,實際上也代表了波布羅內心的掙扎。到大審判一幕,波布羅站在高台上,從控訴阿龍梭等四人到接受他們的謝罪。如此安排,增加了戲劇衝突,回歸了主題。只是這樣的寬恕和後面的撮合卡力斑和愛麗兒,不免有些居高臨下,依舊是建立在權力基礎上。

 

劇在最後一幕,添加了波布羅大篇幅獨白,來剖白他解脫了仇恨,放下代表權力的法器,找回自由的心理變化,是加強主題的效果。尾聲,舞台黃光籠罩,一素白衣淡出,配以清幽的古琴,他的身影意味著隱隱顯出放下擁有已久的權力的落寞淒涼,卻更有回歸自由的平靜,也突顯了波布羅毅然擺脫權力束縛的清風傲骨,頗有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這裏我看到的波布羅是掌控權力(魔法)已久,囚困其中,最終毅然割捨,返璞歸真的形象。

 

整出劇的台詞,大部份用京劇及崑曲唱念,再加上台灣原著民歌來演繹,旋律配合劇情,時而恢宏時而優美,唱詞通俗易懂,相得益彰,現代流行語言和廣東方言的增添,更加強了喜劇感。而京劇的做功戲也通過精靈與船工、祖靈、阿龍梭四人的打鬥精彩地呈現出來,掀起了不少高潮。

就舞台效果而言,色彩呈現,從詭異到明快各異,三邊背景由分裂的布條打造自由空間,篆體文和水墨畫的光影製造出中國化寫意的風格。各個場景如波布羅安排米蘭達第一次見霍定男一幕,舞台色彩明媚,精靈舞動蝴蝶飛舞,頗有桃花源浪漫之感。米蘭達與霍定男喜宴一場,是中國特色的紅色喜慶祥和。而第一幕藍色布塊起伏和白色閃燈營造的暴風雨中波布羅居高出場,聲勢浩大並暗藏兇險,十分壯觀。對波布羅形象的刻畫也是下了功夫的,他的位置從三米高台到小山丘再到平地,他的裝扮從黑色大衣掀起暴風雨,到褐色大袍實施復仇,到紅色外衣進行審判,再到白色放下法器,無不與劇情發展以及他的角色變化配合得恰如其份,很好地渲染了氣氛。

 

此外,在細節方面也注意到了中國化的融入,比如開場的影像有各種佛像在暴風雨中反覆堆疊出現,人物設置由國王成了皇帝,父親變成了爹爹,還有安東尼等人真面目的暴露,是通過中國慣用的宴席而酒後吐真言。

 

整部劇無論內容、音樂、舞台,中國化貫穿始終,與莎劇本身擦出了不小的火花,各自精采,又相得益彰。然而本人卻不認同吳興國在演後談到「風調雨順」的見解,整齣戲給我的感受是解脫權力追求自由,尾聲莎士比亞如同總結自己,到達事業巔峰(如同權力),離開高位,放下一切,尋求解脫和自由。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同樣是中國的名言。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浸會大學 傳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