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鐘的愛情幻象
文︰鄧正健 | 上載日期︰2006年5月2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不如跳跳舞 »
主辦︰演戲家族
演出單位︰演戲家族 »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日期︰12-17/5/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讓愛情的發生限制在一個經過精密計算場景裡,未必是每一個人對愛情的信念,但大概已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常態。所謂的「單身派對」(single party)正是這種狀態的極致了。「單身派對」有另一個被稱為「極速約會」(speed dating)的叫法,但當中邏輯仍沒有不同:讓愛情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生,也讓可供選擇的愛情對象盡可能地多。我們未必都相信現代愛情可以在七分鐘之內發生,只是忙碌的生活令我們根本負擔不起讓愛情緩慢地滋長的機會成本。《不如跳跳舞》的派對發生在一艘遠駛港外的遊船上,在這個域外空間中,參加者的日常生活被暫時隔絕,跳舞被設置為愛情的唯一隱喻,「不如跳跳舞」跟「不如談談情」也成為了同義詞。

 

不難想像的事,這應該是一盤大有可為的大生意。只是當生意搬到舞台上,我們看到的自然不是主辦者賺個盤滿砵滿的情境,而是對現代都市愛情的一種浪漫得過份,也天真得過份的幻想。劇中六位主角各自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愛情態度,卻全都是被電視片集玩弄得陳調老套的「典型」:對初戀念念不忘卻又裝成登徒浪子以掩飾內心空虛、因為社會地位低微而羞於追尋真愛、年紀不輕且渴望愛情但仍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嘴臉、諸如此類。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心底裡都真心地渴望愛,只是還欠一個讓愛情迸發的契機而已。當然在這種過份經營的尋愛派對上,每個人都可以理氣壯地找尋伴侶,但其實他們都心知肚明,那七分鐘和那支華爾滋舞都只是擺擺姿態而已,真正的愛情還是要靠緣份、靠努力、靠誠意。於是乎,在派對的規則外耍耍手段就變得必然,甚至自製巧合得驚人的緣份,以及依靠突如期來的鐵達尼式「災難」。

 

這根本就是「都市愛情劇」的最典型公式:六個對愛情各懷想像的人,不斷在錯摸中離離合合。編劇唯一著力經營的,只是在這個接近奉行「三一律」的場景裡,賦予一個「積極樂觀」的大團圓結局: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一種暗示「唯一」、「最後」、「盟誓」、「永恆」的說法。然而,在真實的「都市愛情」路上,這一切暗示都是虛假的,或說是只可能在都市童話中發生。只是我們卻仍然寧可被騙,也甘願相信這種愛情戲的幻象。

 

又或者,甘於被童話故事欺騙的人,始終都相信愛情就像美滿的華爾滋,讓男男女女繞著舞池翩翩起舞,在不斷尋覓之後找到所謂「最匹配」的那位,最後雙雙沉醉於純粹的浪漫之中。只是,當舞台上只有三對男女的舞影時,那是否暗示了一種對愛情網絡的膚淺想像?而當華爾滋舞是劇中愛情的唯一比喻物時,那又是否意味著,愛情僅能被想像為一種圓舞曲式的浪漫,其他舞蹈中的激盪與情調,以及關於欲望的隱喻,根本與愛情毫無關係?這種對愛情的構想,大概就是源自一種流行文化式的愛情邏輯。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居於香港,文化評論人,偶而寫詩,小說及劇場文本。修讀文化研究出身,曾任阿麥書房文化經理、《字花》編輯,現職大學講師。曾發表劇場作品《(而你們所知道的)中國式魔幻》(編劇,2015)、《安妮與聶政》(編導,2018)。著有個人文集《道旁兒》(2017),另編有評論集《憂鬱與機器──字花十年選評論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