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在海洋的曖昧
文︰林曉瑩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戲院
日期︰7-9/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人的欲望,仿如置於鯨魚背上,在恐懼與亢奮之間 顛簸不定,欲望漲潮。」我被這一句吸引著,帶領我 從陳炳釗的舞台作品,細味戈爾德思的文字軌跡。

 

在11月8日晚上,我看了這齣劇場作品;對我而言, 也可以是一齣劇場文學作品,當中的文學性比劇場 豐富。此劇場創作是根據戈爾德思的作品,意念來自與街上兜售毒品的賣家一段無言對話,激發了創作 《在棉花田的孤寂》(作品原名)。「前進進戲劇工作 坊」將其名改為《鯨魚背上的欲望》,文字的創作題 材廣闊,包括同性戀、欲望、孤獨、性、回憶、衣 裝、信任、交易的過程等。而陳導演避開了香港敏感 的話題的同性戀切入角度,專注介紹高度詩意的文本 化成劇場作品,為大眾的欲望切開剖析。

 

欲望,人類與生俱來,帶領我們前進,也使我們犯 錯,花更多的時間來補償。既充斥在真實與虛擬的 世界,亦切合生於曖昧世代的我們;這個宇宙性的 話題足已能吸引。黎翠珍亦講過「翻譯劇不似創作 劇以香港作背景,但只要翻譯劇談及的問題具宇宙 性,觀眾自然會感到有親切感」。戈爾德思更引入 了商人與顧客的標籤,配合劇場,更合符講求互惠 互利的港人心態。

 

欲望,可以是無形態地觸發,無時一經觸碰,擦出 的花火是不能收拾;可能是不經意的觸到對方,也 可是一種消減孤寂的玩意。科技的方便,使欲望越 來越大,欲望的變異也是「日新月異」。面對瞬間萬 面的屏幕,浮動著的欲望,心,總是不安定的。「處 於恐懼與亢奮」的鯨魚背上,波動之大,使人不得 不將信任化成債券,講究交易利益是在所難免的。 把人際關係套入經濟學上,買家和賣家都設了平衡 雙方利益的保障,達成共識,定立了市場。曖昧是 一瞬間的失衡(disequilibrium),供求曲線還在心猿 意馬地上下移動時,有如在鯨魚背上的波動;大家 所訂立的保障已失效,信任透支。有天,市場的力 量會叫雲消煙散。

或退或進,在無形之手掌管,雙方沒有成功也沒有 失敗。很興幸能欣賞到這齣戲,我認為戈爾德思很 大膽敢言,對生活的觀察入微。從題材方面,由與 一個陌生人無言的相遇,發展到新古典主義文筆下 的哲學辯論戲劇文本,大膽地說出人際關係之間的 「狡猾」、「試探」等買賣雙方交易過程間所懷著的 心理,對白精采,耐人尋味。而作品中帶我們走進 了不同的意境,極厚的象徵意味,配合舞台這藝術 媒介的驚人魅力,絕對能將這已故作家的創作靈魂 帶到香港觀眾眼前。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及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 社」是如何演繹這個文學作品呢?整齣戲的劇情很 簡單,但三十六段的分場,原著的角色只二人(原 本的買家和賣家),而在《鯨》的版本,「商人」、 「顧客」都分別由三位演員演出,形象化了買賣兩家 當時的心理狀態;再以二人組合出場,整個戲劇以長 對白為中心,熟練的對白、買賣雙方互相討價還價, 唇槍舌劍,將語言成了武器,節奏急促得令人有窒息 的感覺,卻又能在演出中創造了音樂性。對白的演繹 立即變得立體了,整體的表演性加強了。對白的節奏 平均,控制自如,配合演員的舞台調度,清楚地顯出 商人和顧客的心理變化,事件觸發的內心感受。 我喜歡這個設計,觀眾更容易掌握戲劇。六位演員演 技精湛,當不同演員組合呈現在每一個分場,都令我 耳目一新。我喜歡梁菲倚的演出,每一個身體的動作 都充滿著挑逗的意味,或多或少都會被她的一身造型 所影響。我對音樂設計的評價甚高,其鼓聲有漸漸逼 近之感,亦能讓觀眾感到分場的心理強弱;對於今次 的舞台設計卻覺得一般,錄像及佈景的擺設實驗性較 強,處理比較暖昧。

 

人際關係之中,最神秘而複雜的是曖昧不清的關係。 翻譯這劇,是對曖昧關係的一個辯論的機會。生於曖 昧的世紀,依賴科技產物而生的我們,習慣對著冷冰 冰的機器。面對著人際關係,總覺得複雜,不易處 理,以致留下問號,不負責任地離開關係。科技的發 展帶來無盡的變數,多變的社會,更令人心惶惶,每 人每日擔驚受怕,背負著破碎的心靈;政治舞台間, 利益交換、互相巴結;世界,充滿著虛偽,虛偽的禮 儀,尤是愛面子的黃種人,當然要時時得體,不要得 失任何一方。

 

就算世界如何變化,人的欲望永遠是無窮無盡的; 但人的心卻會有一天定下來,找到一片安穩的石頭 繼續生活,用感性去體諒別人,用理智去克制失衡 的局面。

 

「人的欲望,仿如置於鯨魚背上,在恐懼與亢奮之間 顛簸不定,欲望漲潮。」曖昧的關係,永遠也是耐人 尋味、疑幻疑真。「前進進」引入已故戈爾德思的文 學作品,可能想藉此暗示曖昧關係的盡頭。「商人: 沒有規則;只有策略;只有武器;顧客:愛不存在, 愛不存在」。他們大家都沒有相戀的依據,也沒有怨 恨的傷痕,最後只能無疾而終,相相窒息;就算相愛 很難也有出路。「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 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 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聖經》林前10:23-24 ),唯有愛與付出,切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也許就是 關係的另一個轉機。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理工大學 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