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等待交流
文︰林驄 | 上載日期︰2005年11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大里約森巴舞團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1 - 12/11/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這個說法差不多成為了典範,而我們亦習慣了用這個「東──西」座標看世界和看文化交流;然而,我們若從全球政治經濟的佈局來看,一個更為重要的座標是「南──北」的分野,即富裕的北方世界(以北美、歐洲國家為首)和殖民歷史盤根錯節的南方世界(包括所謂的「阿非拉」國家;「拉」者,即拉丁美洲)。從南北座標看文化交流,特別是香港在其中的位置,可是個十分有趣卻不容易尋溯的問題。也難怪在「情迷拉丁藝術節」的開幕禮上,當筆者看到七個南美國家駐香港的領事一字排開的坐在主禮嘉賓席上,竟有點「錯置」的感覺:香港、中國、南美洲,全球化、文化身份、民族藝術,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幾組不同的參照系統在互相碰撞,等待「交流」和重組。

 

這又更加說明,對藝術節的導賞和評論是重要的,怕只怕做得仍未夠深。先舉一例。 藝術節開幕表演由《樂滿夏灣拿》的歌后 Omara 獻技,當然也少不了她的老拍檔,擅彈古巴小結他的帕皮‧奧維多。怎知這老爹唱遊至忘形處,竟將一支小結他舉過項背繼續彈奏而一音不失,神乎奇技的一招自然引來全場歡呼,也引來筆者旁邊一位觀眾的議論:「中國人彈奏樂器才不會這樣玩鬧!」是耶?非耶?

 

敦煌壁畫中不就記有舞伎「反彈琵琶」嗎?藝高之餘,形態還十分優美。更重要的是,畫中所見,也是「樂舞不分」的,若說只有南美藝術才不分樂與舞( Salsa 是舞種,也是樂類),似可商榷。事實上,中國古籍中所用「樂」字是兼今天所謂的「歌」、「舞」和「音樂」三個意思。借題發揮下去,我們還可繼續說出其他相似的地方。琵琶有豎抱和橫抱兩種傳統奏法,橫抱琵琶不就是結他彈法?不要忘記,民族音樂學者發現,類似琵琶的現代中國樂器「中阮」,面板上仿傚結他開有圓形音窗,從型制以至演奏技法看,基本上已與結他合流。當再追溯下去,發現原來瑟琶本來就是唐朝從「西域」傳入的胡樂樂器,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文化交流」了!

 

再舉一例。香港流行曲歌手林一峰在開幕禮中唱了《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原曲是拉丁情歌 Historia de un amor ,經重新編曲和填上中文詞後,經台灣的劉文正和鄧麗君演繹,再傳至香港,成為我們集體聽覺回憶的一部分。作為年青音樂人,林一峰卻是從動畫電影《麥兜菠蘿油王子》中少女組 At 17 的再次重唱中接觸此曲。原西班牙文歌詞是「因愛你上帝要折磨我 ∕但愛慕你就是我的信仰 …… 」,中文歌詞改寫為「我的眼睛為了你看∕我的眉毛為了你畫∕從來不是為了他∕自從那日送走你∕回了家∕那一天∕不是我把自己恨∕自己罵∕只怪我∕當時沒有把你留下∕對你把心來挖」。同樣是怨,一種是呼「天」搶地(天主教在南美國家的影響甚深),一種是「此恨綿綿」(中國式的情感結構)。一眾領事大概沒幾個能聽懂國語歌詞,但接受西方音樂訓練的林一峰用了爵士樂的風格 演繹 此曲,竟又給他找對了文化交流的共同語言!

 

甚麼是「文化交流」?不明白當中的迂迴和曲折只會得到些印象式的斷言。所以說,南北西東,香港在文化交流上還有很多要做的工作。藝術文化評論亦然。

 

按:《演藝風流》「從情迷拉丁藝術節看文化交流」本周六晚 8至9時在香港電台第二、五台聯播,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協辦。


(原載於2005年11月12日《信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