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形體、音樂和劇場的一次舞台試驗
文︰馬世豪 | 上載日期︰2005年1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蜘蛛女之吻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8 - 20/11/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蜘蛛女之吻》本是阿根廷著名作家馬努葉‧普易( Manuel Puig )於 1976 年所寫的同名小說,成書後多次改編成電影和舞台劇,今年更由本地劇場首次改編。 在本地版的《蜘蛛女之吻》的宣傳海報上,標榜「以形體、音樂和劇場全新演繹」。 由此可見本地版的重點將放在如何安排這三種舞台的表演元素,開拓另一個舞台意念的可能性。

 

在今次的演出中,明顯地看到在形體動作和音樂的帶動下,整個劇場散發出一層特別的感覺。本地舞台版的《蜘蛛女之吻》除了保留原著的敘事模式,以 Valentin 和 Molina 的對話展開整個故事外,鄧樹榮更編排了不少簡潔的身體語言和動作,為只有對白的故事增加了舞台的感染力。例如當 Valentin 知道 Molina 將要離開監獄後,兩人內心有極大的掙扎,若按原著只有對白的話,便難以表現他們的內心。所以鄧樹榮便要求演員代入人物,以對白以外的身體擺動和跳躍,使觀眾能看到角色的心理狀況,帶動他們與演員一併思索,這一個觀眾和劇場的互動關係,正正是導演期待帶出的。

 

此外,音樂的安排亦可以與角色的動作和心理活動互相配合,令整個劇場顯得更加豐富。基本上,整個劇可以分為兩種表現,一種是心理表現,另一種是非心理表現,音樂正好有連接兩者的作用。例如在第一幕中,由 Valentin 和 Molina 非心理的對話,再轉入心理的虛幻表現,將豹女帶入劇場,音樂有著重要的作用,並和角色的動作緊扣,將劇場由現實的虛構意味帶入魔幻的現實意識,這就是今次舞台試驗帶給入場人士的一個驚喜。

 

如果要挑剔《蜘蛛女之吻》的話,我就認為焦媛所飾演的「豹女」發揮的空間不足夠。其實「豹女」作為角色心理表現的一個重要符號,她與兩位男演員併發火花的機會不多,反而令人有貌合神離的感覺。不過作為一個舞台試驗來看,她自身的演技亦已經有所突破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嶺南大學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