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心情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05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進念二十面體、非常林奕華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2 - 30/4/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由藝術中心壽臣劇院移師到葵青劇院,《東宮西宮》系列在短短兩年間已經四度公演。舞台明顯比以往的大很多,以往可遮蓋全個舞台的香港政府架構圖,現在周圍留下了很多空間,張力或者是壓迫感減少了。葵青劇院的先進的舞台設備,令佈景變化更加流暢,減少中途停頓的冷場。加上不少環節,全台都是一片明亮,整個戲的氣氛比以往來得輕鬆,似乎暗喻香港的政治情勢有新的變化。

 

作為「香港第一齣成功的政治喜劇」,最成功的一點是它吸引了很多劇場的稀客,他們以後更繼續擁捧場。不過要保住這批舊觀眾,對創作者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的風格,又要令他們覺得有新意。

 

今次《東宮西宮》的演出,其實是有很多的事先張揚,其中包括內容和手法。從宣傳單張已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會是內容重點,煲呔曾是主要諷刺對象,還會用上近期熱播劇大長今的扮相作為形式,加上董建華辭職也一定不能缺少,似乎一切精彩內容都在意料之內。

 

《西九龍皇帝》的開場的確沒有令觀眾失望,澎湃的星球大戰序曲加上非常抵死的字幕,絕對是先聲奪人。不過如果你最近有看電視的話,你會更佩服演出者的潮流觸角,因為無線電視將會播映星戰系列的五集,迎接星戰前傳三的全球首映,所以正在舉行龐大的宣傳活動。至於煲呔和阿保祿對話一段,連最近的?宗逝世事件都不放過。這種對時事和潮流的敏感性正是東宮西宮系列成功的首要原因,尤其是面對的習慣急速節奏的香港觀眾,短短一天新聞便會變舊聞,沒有人再關心了。

 

套用星戰和星空奇遇的橋段,其實是因為懷舊,台下的觀眾不少是三四十歲看星戰長大的一群。而四集東宮西宮都出現的大學生真面目,正反映這一代人對現今年青一代的那種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覺。

 

劇中大部份篇幅都用來討論西九龍發展,差不多涵蓋所有問題,由諮詢程序、單一招標、發展商的建議和政府的立場全都涉及。連大眾都不關心的內裏的文化政策和方向都有涉獵,甚至包括繆思庵(Museum)的價值。

 

《西九龍皇帝》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有內容的節目未必一定是沉悶的。在西九這個議題上,不同的問題用上不同的形式,連最枯燥無味的官員答辯,都可以加上兩位即時傳譯的對答。不過如果一向有留意胡恩威和林奕華觀點的觀眾,以為經過一段描述董建華辭職的再別香港,我們可以離開西九這個議題,對接著的西九與文化政策討論會感到有點重覆。相信創作人原意是給予觀眾歇息一下,但忘了觀眾會有這樣的期望。

 

《西九龍皇帝》還討論了其他不少香港的問題,例如人大釋法、公共政策研究,甚至樹和城市的關係。不過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早已揭示在題目內。這個當然不是九龍皇帝曾灶財,雖然有一段戲是扮演阿財與阿權對答。重點是在阿權身上,阿權在劇中黃袍加身,接受萬民恭賀,真正是西九龍皇帝。

 

由阿權去取代阿董,當然是一大轉變,最少社會的氣氛變得祥和。不過正如劇中所說,不少問題其實是源自每一個香港人。當我們斤斤計較於西九可以建多少豪宅時,其實和地產商一樣,對核心的文化政策毫不關心。我們的政府依然保留同樣的架構和選舉制度,可能有同樣的毛病,正在等候大長今的醫治。最大的分別只是阿權願意親自去看一個諷刺他的政治喜劇,甚至樂在其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