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無風無雨
文︰貝亦雯 | 上載日期︰2008年11月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暴風雨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台灣當代傳奇劇場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4 - 25/10/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08 »
藝術類別︰戲曲 »

我對莎劇和京劇的認識,只停留在一般觀眾的程度。所以在看「當代傳奇劇場」的《暴風雨》時,腦海裡總是重複著我對莎京兩劇的僅有知識。是的,劇中的京戲行頭做手,應該是交足功課的。而莎劇裡的英式文采,被改編者換成戲曲唸白,也算是別開生面的了。當然,《暴風雨》的戲劇精髓仍然保留著,那是一個很捧的劇本,換了舞台風格,水準自然也不會變。

 

這算是我對《暴風雨》這個演出的所有評論了。不是吧?那麼「行貨」?正是,我看完演出後的唯一感覺,正是如此。我不是藝術家或學者,我只是一個普通觀眾,對我來說,「徐克+吳興國+暴風雨」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可堪期待卻難以理解的組合。如何突破京劇框架,創造當代傳奇,那都是藝術家的口號,但對像我這樣的一個觀眾來說,演出比傳統京劇多出了什麼,或改了哪些,我看得不太真切,因為我實在不懂。可是我懂得自己,我知道自己在劇場裡怎樣才會覺得感動。《暴風雨》是好看的,他們的改編改得準,他們的技藝演得好,他們的調度做得美。只是,我並不感動,甚至覺得很不足。當初以為可看到更多的,卻原來,我錯了。

 

我是在文字裡才得知他們曾構思過好幾個改編版本,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面向去演繹這齣京劇版的《暴風雨》。據導賞文章說,那些版本都有著一些相當亮麗的叫法,例如「作者論—魔法之書」、「航海論—魔幻的奇航」、「原住民論—卡力斑的無人島」、「知識與自由宣言」、「文化分裂」等等。但最終,這些惹人遐想的構思,到底只是他們心中的腹稿。吳興國說,他們決定「忠於原著,不加油添醋,卻更加努力發揚莎翁潛在對『地球的整體關懷』」。我實在十分期望能看到那些只聞樓梯響的改編版本,起碼我相當肯定,如果他們把《暴風雨》改編成其中一個樣子,我看後的感受必會更多,評價起他們來也不致這樣行貨。

 

不論他們的演出表現有多好,都難掩我看後的失落。我會把現在的版本說成是「1+1=2」的組合:以京劇方式演一齣忠於原著的《暴風雨》,結果就只是一齣京劇,同時又是一齣莎劇,卻沒有比這些更多的東西了。我以為吳興國挾著衝擊傳統藝術框架的勢頭,總會把《暴風雨》演成一齣「1+1>2」的當代傳奇:超越歷史中莎劇和京劇的傳統價值,爆發出某些真正屬於當代世界的關懷。可惜他們居然會以「忠於原著」為旨,平白放棄了大搞前衛藝術的大好機會。太保守了,演得如此「無風無雨」,實在不是破格者的行逕。

 

我看劇時感覺茫然若失,讀起導賞文章來卻趣味盎然。那算是我的過錯嗎?還是大家都中了宣傳文案的詭計?導賞文章裡的洋洋灑灑,不用我多說了,反正,那都跟演出無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