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夢樂無邊界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08年11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驚夢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7 - 8/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08 »
藝術類別︰戲劇 »

看劉索拉編劇、作曲、導演並主演的室內歌劇《驚夢》,不得不驚訝她的才華與魄力。整個演出雖然在表演上的探索不多,但在音樂運用及樂團編排上的多元化與創新視野,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驚夢》首演於2006年,乃劉索拉應德國世界文化大廈的邀請而創作的一齣與中國近代史有關的室內歌劇。全劇由德國現代室內樂團和「劉索拉與朋友們樂團」共同演出,劉自己更粉墨登場,擔任主角,在在表現出她能游走於不同藝術領域的跨界才華。

 

全劇由一男兩女的主要演員擔綱演出,分飾年輕護士、老太太及魔鬼。故事情節簡單,描述熱愛歌唱的年輕女護士渴望一朝飛上枝頭,可是每天仍然要在病院內護理一名神秘老太太。魔鬼出現把老太太帶回過去,重現她當年如何踏上叱吒風雲之路,亦見其被野心沖昏頭腦而引發的悲劇結局。結尾女護士發現自己再不能依靠那個曾讚許她的男人,要自己自決命運。劇中對女性自主與權力關係皆有可再深入探索的空間,但作為一齣以音樂主導的室內歌劇,筆者更在意劉如何透過音樂及歌曲去呈現故事。

 

整個演出在音樂元素方面可說是包羅萬有,有流行曲、京劇、西方歌劇等等。雖然在樂器方面也中西並用,可是在音樂編排上卻沒有刻意營造中西衝突,反而讓它們融合起來,相互輝映。音樂作為世界的共同語言,本就無分南北西東,現在劉的處理沒有利用中西樂器的音色衝突來大做文章,而自然地給予兩者應有的空間,令觀眾可以更易投入故事情節,實屬難得。

 

《驚》劇的另一特色,是讓樂團的眾音樂家直接參與演出,而非如一般傳統歌劇般,樂師只為舞台上的表演服務。例如眾樂師如同衛兵般步操上場,又或是以角色的身份喊出對白,甚至與主角們翩翩起舞,都做到又吹、又彈、又跳、又唱。其實表演者與個別樂師或指揮互動演出容或不是新鮮事,但整個演奏團隊也一起投入演出,就比較少有,如第五場中有關革命的片段,眾樂師間或一同擺出不同姿態,間或一起奏出激昂革命戰曲,甚至一同倒下躺在台上,就不是每個音樂家也願意這樣演出。而眾樂團團員的投入參與,實在令整體演出生色不少。即使演出沒有龐大佈景,錄像投映也只是提供多一重意象而非要與劇情作有機配合,但演者與樂師間的互動演出,不也是「完全劇場」的概念實踐嗎?劉勇於創新,打破傳統跟現代的框框,在此演出中可見一斑。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