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下的交易
文︰慧子 | 上載日期︰2008年11月1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7 - 9/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08 »
藝術類別︰戲劇 »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同「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以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劇作《鯨魚背上的欲望》,參與今年新視野藝術節的演藝節目。一個充滿哲理及思想空間的劇目,難得首演日入座率達七成,看來劇團對主辦單位,已有所交代。

 

《鯨》劇原名為《在棉花田的孤寂》,被稱作純語言戲劇,在逾九十分鐘的演出中,注視著舞台上演員,包括從台灣來港的莫子儀、蔡政良及梁菲倚飾演的商人以及飾演顧客的另外三名本地演員:吳偉碩、伍潔茵和鄭綺釵等,透過大量的普通話與廣東話,演繹劇作家對欲望、孤寂和語言的探索。

 

聲音於《鯨》劇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透過演員獨特的語調及適度的聲線掌控,呈顯了商人與顧客間,各自存在的個別特質與個性,加上演員對人物在肢體上設計處理,更加使人易於分辨在典型的人物類別上,每個角色的不同處;同樣地,在卅六段商人與顧客交易的對話中,每當雙方有所堅持、猶豫、混沌或迷失時,負責現場敲擊的樂師,順應著演員的情緒及情節的發展,擊出扣人心弦的鼓聲,強化了聲音在劇場上的完整性,加上動人心魄的音樂設計,成功地營造了一個充滿聲音變異的空間,正確地示範了劇場內,除語言為主要的演繹手段,聲音亦可創造另一想像空間。由於聲音豐腴,簡約的舞台設計,正好強化了導演在處理演員調動上的變化。不同高度,大小不一的牆壁,特別是左右斜放於舞台兩邊的兩道矮牆,佐以微斜不平的地面,加上陰晦昏暗的燈光,更加突顯顧客與商人間,那種互相試探、挑釁與猜疑的本質。導演運用舞台上不同的進出場位,製造了一個多姿幻變的視覺效果。

 

《鯨》劇對於非一般的劇場觀眾來說,即使不算是一個艱澀難言的劇作,但亦需花上不少耐性及心思以理解當中所言,而「前進進」從創團十年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最終選擇了屬邊緣性的市場走向,並揚言繼續開拓及發掘小劇場的特質與可塑性,故持續探索如《鯨》劇的劇目,也不失是在本地戲劇界內的另一生存方法,身份既具特色,亦明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