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中之書創作過程中的「悟」
文︰馮志恆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以探討何謂快樂為題的劇作屢見不鮮,這老掉牙的題材,卻不易處理;說得太白,容易流於膚淺,道理太深,則容易成為一次說教的課堂。賴聲川老師一直善於將佛教思想溶入戲劇當中,而今次《水中之書》更以「襌式喜劇」為賣點。「襌式」與「喜劇」兩個表面上看似互相矛盾的形式湊在一起的確惹人深思。「水中之書」意喻著藏傳佛教經典《大圓滿》中水中寫書法的意境:「當念頭現起,讓它立即消融,如水中寫書法一樣。」,教人不要拘泥執著,應當活在當下。

 

故事講述一位任職投資銀行副總裁Jason,遇上金融海嘯,令他的人生大計被推翻,走進人生的谷底,更經常聽到自己的「回音」,追查下更發現這「回音」可能是偉大音樂家巴哈的轉世。同時,他的女友Vivienne-一個不快樂的快樂學導師,在其母親於坪洲留下的故居裏遇上一個被人困在屋裏多年的小女孩。四個角色開始了對過去及前世的追尋,最後Vivienne發現那小女孩是她已逝世的母親,令她因而更珍惜與女孩(母親)相處的時間,亦令她經歷了人生最快樂的時光。當中浸出了佛學中輪迴與惜緣的寓意。

 

今次以即興劇場的方式進行創作,不其然令人想知道當中有多少部份是導演的想法,有多少是來自演員的投入,而編劇和劇本的重要性又在哪裏?據說劇組於1月份開始排練時並沒有詳細劇本,導演只拋出一些概念和想法,然後透過演員的參與,想出不同的點子,經過大家的討論、組織、刪減,成為演出的版本。因此,在演出前一星期的綵排時劇本還沒定下來。最終,正式演出時的版本並沒有預期的鬆散,當中刪減了的枝節可以看出導演的角色及功力。其中有關女主角發現那算命師父原來是其失蹤多年的父親後,並沒有詳細深究當中因由,至後段一場以女主角為父親送上食物時的一個眼神表達了她的釋懷,至最後一場刪除了父親的戲份,可見導演亦能夠「放下」,這正是此劇主要表達的訊息。正如有觀眾於演後座談中亦追問導演,既然此劇主旨是教人不要執著,那為何女主角於故事中段開始懷疑那女孩是其母親後卻仍全力追查,而導演解釋說角色亦是從尋找的過程當中學懂放下,這可謂與這次的創作過程相呼應。

 

但整體而言,此劇事實上並未能做到點到即止,有時候還嫌說得太多太白,沒有給觀眾太多想像空間。如女主角從姨媽手中得到母親的小包和項鍊後,即發現與小女孩所配帶的是一式一樣的,從而斷定女孩就是其母的情節,就未免太過著跡了。幸好,演員可能因為有參與劇本的創作而演得格外投入和具說服力,令人感動的對白都是窩心的,一句:「要好好珍惜每一個與你擦身而過的人,因為他/她可能對你是很重要的。」很是套話,卻令人感觸垂淚。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馮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