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之書
文︰陳麗芬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水中之書》是賴聲川送給香港人的作品,他帶領「香港話劇團」的演員共同創作此劇,其中很重要的創作意念,源自一天他在中環看到的景象:每個過路人的樣子也很「苦」,香港人很不快樂。結果那個景象造就了這個有關「快樂」的故事。

 

《水中之書》的兩位主角,因不同的原因而不快樂:女主角是一位不快樂的「快樂學」導師,自小被父親拋棄,母親又早逝,造成她對自身的一個缺口,令她無法完全瞭解自己。事業心強又事事計劃的男主角,因失去工作失去自我,沒有錢沒有事業便沒有快樂。結果女主角在故居遇上童年時候的母親,彌補了她的缺失;而男主角則奇遇自己的「回音」──一個自己重來不認識的另一個自己,亦令他重新認識自己。

 

這個「回音」在戲中的解釋為他的前世,而他的前世是著名的音樂家巴哈。有趣的是這個本來不斷重覆其說話的「回音」幾道反客為主,控制了男主角的說話,令他做出相反的決定。《水中之書》的「回音」有點像佛洛依德所指的原我(Id),一個自己也不瞭解,最原來的自我。本來只會追求事業成功的男主角遇上熱愛自由的原我(回音),雖然由始至終對抗到底,最後更拿著女友的數百萬資本到上海投資公司,但到後來一無所有,更在街上拉小提琴。而一直跟他如影隨形的「回音」,此時郤跟他擁抱話別。大概男主角不再跟自己抗爭之後,終於得到平靜與快樂。

 

而女主角方面,她跟童年時的母親相處的日子,讓她得到快樂,亦看到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吃一杯雪糕、看看煙火、跟親近的人手牽著手,原來已經很快樂。及後女主角在故居的水井內找到自己送給母親的錄音筆,記錄了母親臨終的說話:長年被困在家的女孩,最快樂的時候原是那時跟女主角偷偷外遊的日子。故事沒有解釋為何其母親能穿梭時空,去到未來跟她見面,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主角因此彌補了心靈上的缺口。

 

《水中之書》的佈景設計像旋轉木馬,除了其中一場主角真的騎旋轉木馬之外,亦為全劇帶來一點童真的味道。影像設計於開場與結尾時做出文字在水中消散的效果,意景浪漫,真有在水中書寫的感覺。然而音樂方面,過場時使用的古典音樂,未知是否全是巴哈作品,亦未知是否因其中一個角色為巴哈轉世,所以有此安排。然而現時感覺郤有點信手拈來,未能對演出有任何幫助。至於演員方面,劉守正演的「回音」最是精彩,雖然不斷重覆男主角的說話,郤能一路運用不同語調,既重覆,又並非重覆;周志輝的通靈者則生鬼惹笑,其他演員亦恰如其分。

 

演後座談會上有觀眾提到,劇中的「回音」主張隨緣,但女主角對母親的過去郤執著的追尋,兩個情節是否互相矛盾。但其實這只是有關快樂的故事,並非快樂指南。導演只是讓觀眾為自己去思巧自己的快樂:那可以是放棄物質的追求、可以是尋回原來最真的自己、可以是一些回憶、可以是跟家人共處的時光、可以是隨緣、可以是執著、可以是簡單的一杯雪糕。各人快樂的定義各有不同,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真正快樂。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原載於5月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陳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