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帝女花之創意
文︰周瑞萍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帝女花 »
主辦︰香港舞蹈團
演出單位︰香港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 - 22/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當我告訴一個屬於「粵劇迷」的朋友我將會去看一齣以舞蹈形式表達的《帝女花》時,我這個朋友的即時反應是說:「沒可能」。

 

《帝女花》是唐滌生先生及任白的不朽粵劇名作,是經典中的經典,「香港舞蹈團」將之改為以舞劇形式演出,邀請鄧樹榮先生執導,邢亮先生編舞,將《帝女花》打造成一齣具本地特色的作品。眾所周知,《帝女花》曾以不同媒介表達過,例如粵劇、電影、話劇等等,以舞劇形式出現,確是新嘗試,難怪鄧和邢都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去構思和摸索。鄧想找出話劇和戲曲的融和點,他先將粵劇版本改為話劇版本,再變成舞劇版本,他要保留粵劇版本的精髓,然後作出嶄新的演繹,以中國舞為骨幹,輔以現代舞的自由精神,再加上現代劇場的視覺表達元素,打造成一齣既保留傳統又有創意的舞劇。

 

鄧和邢兩人先拆掉《帝女花》之結構,再重整加上創新,把粵劇版本的八場戲,抽取每一場戲的詩意精神,用舞蹈和身體表達出來,八場戲依次為〈樹盟〉、〈香劫〉、〈乞屍〉、〈庵遇〉、〈相認〉、〈迎鳳〉、〈上表〉、〈香夭〉。

 

全劇以「金童玉女」來貫徹全戲。有現在和過去時空的穿插,八場戲分別以「中國古典舞」和「當代中國舞」的形式表達,例如〈迎鳳〉一場,就用「中國古典舞」;〈上表〉一場,就用「當代中國舞」,所謂「當代中國舞」就是加入現代舞、芭蕾等的原素,即使加入了,但仍有中國舞的影子。服裝安排甚具創意,雖然講述同一故事,一場穿古裝,另一場則穿著現代服裝,這顯示編導創新之處。

《帝女花》整個故事是「情」的表達,今次是以舞蹈和身體去表達這個「情」,正如《詩經.大序》云:「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劇中加入鄧和邢之間的對話,使觀眾更能了解他們製作期間的心路歷程。劇中也加入了鄧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對生死的看法,及修行的體會。《帝女花》這個故事,講述明末崇禎年間,長平公主和周世顯之愛情故事,結局是令人悲傷,感到對人生際遇的無奈,鄧之感悟,正好配合了劇情。

 

劇中有一些在排舞場地的對白,大意是感情和動作如何配合,此段放在劇中好像有點不倫不類和脫節,但據鄧之解釋,藝術本身有破有立,有紀律,又有混亂,人生不也就是在這樣的嗎?藝術本身就容許創意,故沒有所謂對錯。

 

第四場〈庵遇〉加入粵劇原曲〈雪中燕〉及〈秋江哭別〉,及在第八場加入原曲〈香夭〉,令觀眾加深印象。第八場〈香夭〉純粹播出原曲〈香夭〉,沒有舞蹈角色,也是一種創新的表達技巧。

 

此劇佈景相當簡單,相信是導演想令舞者在台上有較大的空間發揮。另外,在衣飾和妝容上,亦沒有粵劇版演員之「濃重」。

 

年長一輩的人大多明白《帝女花》之內容,但亦有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不大知道該劇之內容,八場戲各表達不同的劇情,若果能夠在每場戲的表演前,在舞台兩旁加上簡單字幕,讓觀眾先明白即將表演的一場戲的意思,效果會更好。

無論如何,此舞劇甚具創意,舞蹈是多元化,反映編導及編舞自由創作的無邊空間,全劇有古典舞,有現代舞,有旁白,有排舞片段。看慣了傳統《帝女花》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太另類、太抽象。這畢竟是一個新嘗試,是值得鼓勵的。

 

看罷,我覺得用舞劇去表達《帝女花》絶對是有可能的。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周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