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傳統 「港芭」風韻——天鵝湖觀後
文︰薛強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天鵝湖 »
主辦︰香港芭蕾舞團
演出單位︰香港芭蕾舞團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6 - 29/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最近看了兩場「港芭」演出的《天鵝湖》,十分欣喜。前藝術總監米瀚文在「港芭」的最後一台大型製作於編與演兩方面都頗具水準。難怪「港芭」今年元旦赴京,首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亮相時,演的就是《天鵝湖》,並獲好評。

 

彼季帕與伊萬諾夫的《天鵝湖》於十九世紀末在聖彼德堡面世後百餘年來,已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及當之無愧的古典芭蕾的經典。米瀚文以彼季帕與伊萬諾夫的傳統編舞為基礎,為《天鵝湖》加入若干全新的編舞,為這次製作帶來了些許「港芭風韻」。

 

第一幕原來的三人舞被米瀚文的四人舞代替。兩男兩女,舞出了不少變化,包括獨舞,二人舞,三人舞 及四人舞。首場(3月26日晚場)的四人舞由羅卓桃、吳菲菲、張堯、魏巍擔任,跳得相當漂亮,是除了男女主角雙人舞,變奏及Coda以外,該劇最突出的古典芭蕾的炫技表演。羅卓桃的獨舞跳得輕盈動人。3月28日下午場的四人舞則相形見絀,個別舞者技術不穩定。第一幕中,「港芭」頗具天分的年輕編舞家白家樂重新編排了大段的華爾滋舞和波洛涅茲舞,加之舞員熱情洋溢的演繹,成功地烘托出齊格菲王子成年之禮的歡慶氣氛。

 

《天鵝湖》第二幕沒有作任何變動,大概是因為原版太完美了,以至於不太可能有任何突破。特別是白慢板(White Adagio)是伊萬諾夫編舞風格的傑出體現,當年是劃時代的,今天我看仍是教科書般的Case。它一是把舞蹈變成戲劇表演的一部分;二是不再如彼季帕的處理,使其他人只作為女主角的靜止的陪襯而出現;三是交響音樂與交響編舞的珠連碧合,令我深感他的舞蹈是如此的恰如其分,或說他形象化的舞蹈語彙是如此的美妙,以至於不由得驚呼:這裏舞蹈已成為「可視的音樂」或「跳躍的音符」!四是在相對傳統的舞者技術及編舞技巧的框架內,營造出非傳統的或抒情,或憂傷,或夢幻般的舞劇效果。我說伊萬諾夫的白慢板是好教科書,是說他的群舞雖然參與了劇情發展,與雙人舞相呼應,但並未與男女主角搶戲:女主角獨舞時,群天鵝的舞蹈或伴隨,或暫停做Pose。看到這裏,我聯想到一些舞劇作品台上有時出現兩個中心,三個中心,甚至「群魔亂舞」的場面,不知編舞究竟想讓觀眾看什麼。

 

第三幕在宴會廳迎接四位來訪的公主時有四段性格舞,分別屬於俄羅斯、義大利、匈牙利、西班牙風格。除義大利那不勒斯舞由米瀚文編舞外,其餘三段都出自「港芭」另一位年輕編舞家周錦欣之手。她為這部經典舞劇注入不同民族風格舞蹈的清新氣息,進一步提高了《天鵝湖》的可看性。

 

對扮演主角奧傑塔及奧吉莉婭的芭蕾舞者來說,一人分飾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絕對是對演技、舞藝及體能的挑戰。「港芭」首席金瑤在這三方面都具實力應付挑戰,特別在演技方面。第二幕,她是柔情似水的白天鵝,但也不失公主氣質。旋即在第三幕中,她化身成黑天鵝,美豔奸詐,目光勾人。金瑤首場演出技術發揮不錯。她的單腳尖平衡Arabesque時間之長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第三幕演繹32個揮鞭轉 (Fouette),也做的很精彩,只是動作完成時已與起始點有兩米左右的偏離。「港芭」為了給後起之秀演出機會,3月28日下午場奧傑塔及奧吉莉婭分別由獨舞員吳菲菲和群舞員葉飛飛擔綱。我感覺兩人功夫都很好。吳菲菲柔韌性突出,Arabesque後腿很高,但舞蹈的音樂感需加強,表演中有些細節處理也較弱。如與王子的對視(表明開始有了感情)發生得偏早,而金瑤的處理時機則比較恰當。葉飛飛的黑天鵝演技與舞藝都還不錯,值得鼓勵。

 

特別令人興奮的是,獨舞員黃震在首場演齊格菲王子表現出日臻成熟的Principal風範!他條件極好,是少有的能經得起最嚴格的審視,具貴族氣質的亞洲芭蕾王子。他有較好的古典訓練,八年前已獲得赫爾辛基國際芭蕾舞比賽男子少年組銅獎。這次發現,他的Acting也足夠細膩:得到奧傑塔的信任時的幸福與滿足,以及發現被奧吉莉婭欺騙後的驚慌失措,懊惱悔恨,都被明明白白地寫在他的臉上。難能可貴的是,他擔綱男一號重任,表演卻比較放鬆,不讓觀眾感到壓力。另一位條件很棒的男獨舞員佈雷特來自澳洲,首場他在第三幕中跳西班牙舞,熱情奔放,動作舒展,幅度大,很有魅力。3月28日下午場,他演齊格菲王子,雖具貴族氣質,但技術欠穩,表演也沒有黃震來的細膩。

 

值得一提的是,米瀚文到「香港芭蕾舞團」後幾年來,「港芭」的男女群舞水準都有很大提高,特別是男演員的整體水準。這次我看到的《天鵝湖》第三幕的俄羅斯男群舞,以及廿四人的天鵝女群舞的表演,都體現了這種進步。

 

遺憾的是音響效果很一般。具有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染力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如果有現場演奏,效果會好得多。舞臺及服裝設計豪華,是彼得‧科曼十年前為「港芭」作的。舞台偏寫實,這沒有問題。三年前在紐約看NYCB的《天鵝湖》,舞台設計已向簡約概念發展,則是另一作法。

 

米瀚文是當今國際芭蕾舞界的一知名人物。2006年我在美國傑克遜住了一周,觀看作為世界三大芭蕾舞比賽之一的傑克遜國際芭蕾舞比賽。當時比賽的主持人就是米瀚文。他的閉幕感言曾談到他即將到「香港芭蕾舞團」履新,躊躇滿志。他後來又應邀擔任過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評委會主席。他到「香港芭蕾舞團」後,「港芭」演出的可觀性越來越高。我也變得越來越喜歡「港芭」,成為「香港芭蕾舞團之友」。如今,他已離開。我衷心希望新任藝術總監能在米瀚文的基礎上,讓「港芭」與香港這座城市一樣生機勃勃、積極進取,藝術上再上一個新高度。「港芭」如果有吸引一流藝術總監與芭蕾舞者的機制與條件,我相信我們觀眾的希望就不會落空。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原載於2009年6月《舞蹈手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