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白
文︰薰靖梨 | 上載日期︰2004年10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馬克白 »
主辦︰香港小莎翁
演出單位︰香港小莎翁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6/9/200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馬克白》由黃清霞博士執導,林克歡任京劇顧問,演員則以小朋友(小學生)為主。經過六個月的時間,由了解故事劇情、再花約一百小時與百多名學生安排時間綵排,過程相當艱鉅。黃博士在場刊中提及戲劇本來就是探索冒險,而學校就是辦教育,所以她決定跟孩子們一起去冒險探索和學習新事物。對筆者而言,要一大群來自不同學校、背景和英語程度不一的小學生,用英語演出莎士比亞的文學名著,實在是高難度的「冒險」,究竟導演如何利用莎翁劇目提升小朋友的英語會語水平及信心呢?這可不僅涉及十數位演員、而是過百位小朋友參與的大製作!要平均參與談何容易?連主辦單位香港小莎翁主席田北辰也提問過究竟導演如何達至人人有份「講」。

 

《馬克白》的故事,其實帶點「殺戮」的意味,男主角馬克白為求名利不擇手段,篡位弒人。雖然莎翁在故事中,也帶出惡有惡報的論調,學生們只要代入情節的發展,不難參悟箇中道理,但劇本終究牽涉謀權肆殺的內容,以一齣兒童劇來說,如果照著文本演繹,故事會變得殘暴不仁;導演為此花了點心思,開幕以一群梳起七彩繽紛的髮型、戴著墨色太陽眼鏡、造型「潮爆」的巫婆打扮行Catwalk,將「殺戮」氣氛減輕了不少。

 

導演採用西方文學莎翁名著的同時,也揉合東方舞台傳統的特色 ── 京劇;例如運用京劇中戰士穿的鎧甲、又大膽嘗試將靠背上的靠旗(扎四背護旗)加上純白色的面譜,令個子細小的小演員,未因龐大的舞台空間而變得渺小,在視覺上更營造了千軍萬馬的氣勢。除此之外,在講述馬克白夫人受著夢遊病困擾而行為異常的一幕,導演更巧妙地運用其他京劇元素,例如水袖、斗篷、造手及眼神等,將角色魘語的戲份演活過來。

 

最令筆者感動的並不在於演員的投入演技或創新的服飾,而是整齣戲所帶給小朋友的親身體驗。在演出後的分享會,小演員愉快地暢談自己對整齣劇的觀感;有些演員學好了英語和紀律、有些演員學懂了「鋤大D」、有些演員因為有演出機會而感動落淚等,說得樂極忘形,讓作為觀眾的亦能深切感受到他們愉快的經歷。

 

其實透過戲劇方式教導小朋友學英語,比起教室內只注重學習文法的傳統教學,來得更為有效。正如 James Moffett 視戲劇為一種直接體驗的時刻,認為學習語言是要懂得運用字彙與聲調的能力,而非學習文法的能力。而戲劇表演,正正擁有這方面的優勢,學生可以自然、即興的方式唸對白。當學生能同樣地以自然的態度與其他人對談,其實已經掌握口語溝通的方法,運用英語面談時的窘態也可以迎刃而解。所以這齣劇的而且確令每位小朋友有終生難忘的經驗。而最精彩的,不單是演出的成果,而是他們所經歷的過程。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