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鳥」仍缺少一點點
文︰陳慧兒 | 上載日期︰2004年10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小鳥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劇場工作室 »
地點︰見文末
日期︰見文末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劇場工作室的劇作「小鳥」,內容描寫一個母女之間的故事,當中穿插母親與兩個舊同學兼好友的一段友誼,及女兒與男友之間的一段感情事。

 

「小鳥」在劇中最少有兩個象徵意義。一是母女兩人因前者為了另一段愛情而拋夫棄女,導致二人心有隔閡而多年來不能平靜,像對倦極了的小鳥;另一象徵意義是母女二人因不愉快的往事,而不自覺地將自己鎖進過去的回憶中,像窗外的小鳥永遠無法自由地飛進屋內。

 

基本上,全劇是成功地帶出「小鳥」的象徵意義。唯一缺少了一點點的,就是未能交代最後母女二人如何衝破心理障礙,真正接納對方,及女兒為何終於變成一隻輕鬆的小鳥。在劇的後段,劇情講道:母親回家後結識了雜誌社高層,加上因病不想女兒成為女兒的負累,遂離開女兒;母女二人答應互相保持聯絡。但據女兒後來的獨白,母親幾個月後因交通意外離世,但之前的幾個月內,二人卻根本未有聯絡過。那不免令人猜疑到,為甚麼母女兩人不與對方聯絡?是否心裡面仍然有未解的結?加上在劇終時,女兒講述到母親的死及自己男友的死,竟能面帶微笑,似乎已看透人生,內心釋然,實在難以明白她何時及因何變得如此豁達。

 

另外,「小鳥」無論在主題及整個基調上都是頗嚴肅的。難得的是編劇(余翰廷)頗富幽默感,筆下有不少惹笑的對白,將氣氛緩和一下。例如母親習慣在家不穿胸圍,女兒受不了母親的豪放,便說「不穿胸圍」是違反了她所訂要母親遵守的其中一個原則:「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引來觀眾大笑。

 

至於人物塑造上,女兒(朱鳳嫻飾)頗有「外冷內熱」的性格;母親(廖淑芬飾)則是「大癲大肺」且不拘小節的人,這是廖淑芬一向擅演的角色類型。但是,既然編劇將母親及女兒兩角刻意描寫為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同患一病、同樣捨海灘而到泳池游泳,實可嘗試將母親同樣塑造成「外冷內熱」的人,一來可以帶給觀眾更大的新鮮感;二來,若兩個「外冷內熱」的人走在一起,相信所引起的矛盾更大,令整齣劇的戲味更濃。

 

演出日期及地點

 

27 - 29/8/2004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4 - 5/9/2004 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協會個人會員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