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資源、無限創意、演藝卡門、別具匠心——評演藝學院歌劇卡門
文︰Jonathan Ho | 上載日期︰2009年4月2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卡門 »
主辦︰香港演藝學院音樂院
演出單位︰香港演藝學院音樂院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音樂院
日期︰17-18;20-21/0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每年三、四月期間香港演藝學院音樂院,都會聯同科藝學院合作上演一套名作曲家的經典歌劇,作為兩所學院的畢業學生作品,如莫扎特的《魔笛》、浦契尼的《波希米亞生涯》等,此舉既可給予「演藝」畢業生一次寶貴的專業歌劇製作經驗,亦可讓香港觀眾分享「演藝」學生的學習成績。今年正值香港演藝學院成立廿五周年,學院選演比才(Georges Bizet)著名歌劇《卡門》(Carmen)並特別邀請香港歌劇界教父——盧景文博士執導,並演藝音樂學院銅木管學系系主任Mr Alan Cumberland指揮,其隆重程度,可想而知!

 

比才名劇《卡門》被譽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沒有聽聞比才的名字,必定聽過《卡門》的劇名;未聽過《卡門》的劇名亦必定聽過〈愛情如小鳥〉、〈鬥牛勇士之歌〉兩首名曲。誠然,愈是經典的作品,對學生們的挑戰就愈大,何況此劇世界各地經典演繹眾多,觀眾難免有所比較,加上演藝學院畢業作品為考驗學生,在人力及資源上素來薄弱,在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演藝卡門」的挑戰與壓力實在不難想像。

 

按照歌劇演出的傳統,必然是大堆頭製作居多,卡士陣容不在話下,而且歌詠團與一眾演員至少達上百人次,加上《卡門》演員中有四分一為小童歌詠隊飾演街童、小流氓等角色以特顯低下階層的實況。以「演藝」畢業生的知名度,固然難以與歌劇天皇巨星相比,就算是演員人數亦難達百人以上,演藝學院又沒有小童歌詠隊,就連現場伴奏的樂隊亦祇有正統歌劇的三份一,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及資源下再現《卡門》的光采,既是「演藝卡門」製作班子的考驗,亦是導演盧景文博士的挑戰,結果在盧博士的導演加上「演藝」學生熱誠演出下,這套「迷你版卡門」卻有不少驚喜之處。

 

導演盧景文博士憑著他多年執導歌劇的經驗並他曾任「演藝」校長時,對學生畢業作品的認識,巧妙地將「演藝」特有的熱情及創意結合,借以轉移學院在人力及資料上的不足。盧的執導方法不著重在《卡門》原有的人數眾多上,而把焦點放在《卡門》故事的發展及角色衝突方面,藉此引導觀眾自然地投進:卡門(Carmen)、荷西(Don Jose)、米凱拉(Micaela)及鬥牛士艾斯卡米洛(Escamillo)四人的四角戀及角力當中,在描畫人物性格方面,盧的安排較其他版本的《卡門》更為細膩動人,如他刻意安排卡門先於米凱拉出場以特顯米凱拉的純真、忠誠;並借助衛兵長祖尼加(Zuniga)荷西及艾斯卡米洛三個大男人的角力,以突顯卡門的放盪不羈;更利用劇中的其他角色與荷西的互動來反映荷西的優柔寡斷。

 

盧對歌劇的執導經驗可說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界,今次他更非常巧妙地運用原本祇有樂團合奏而沒有劇情的(Carmen Entr’acte)〈卡門間奏曲〉作為對角色性格的描寫及增加劇情的張力,如首段間奏曲,首先安排荷西行刑一場,運用此一種倒敘法,把劇情推上第一個高潮;盧亦特意把第三幕的間奏曲,放於第四幕以鬥牛士的祈禱呈現艾斯卡米洛感性的溫柔;而把第四幕原有的間奏曲加插舞蹈,令第四幕的熱鬧場面更具節日氣氛。

 

在最後一場,台前原本祇有卡門與荷西的二人戲而台後鬥牛場內的鬥牛場面,原劇亦祇有歌詠團的合唱而沒有劇情,盧巧妙地借助電影蒙太奇手法,利用舞台的「紗幕」把鬥牛場內艾斯卡米洛的勝利呈現於舞台上,此一安排的妙筆,在於在同一舞台上,呈示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以對比的方法,把一勝一敗,一喜一悲,呈現於台前與台後的同一空間當中,令卡門的劇力推上一個嶄新的高峰。

 

綜觀整個製作,雖然在演員動員以至樂團編制方面稍遜,但在盧景文博士的導演手法、Mr Cumberland的指揮,配合演藝學院音樂學院演員與樂團並科藝學院學生的巧妙設計,誠然令「演藝卡門」別具學院特色,令人難忘。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釋迦世尊、霍達昭、Phillippe Gaulier 學生,達賴喇嘛、蘇軾、Leonard Bernstein Fans, 人材培訓與品牌形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