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是誰
文︰方方土 | 上載日期︰2009年10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情信 »
主辦︰糊塗戲班
演出單位︰糊塗戲班 »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16-25/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是、不是、是、是、不是,她那回答像冰塊跌落玻璃杯……

 

他愛把腦袋掛在嘴上,總是問不停,用筆劃灌注對生命的熱情。她卻恨不得吞噬那層層疊的信紙,愛電話筒多於單行紙張。他平實如白紙,受上一代影響,過著父母期望的理想生活。她飄忽浪漫,充滿幻想,不愛文字愛圖象,生於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慣於牽動強烈的情緒。

 

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註定一生也纏在一起。這使我想起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所述,戀人之所以相愛,正是因為對方實現了自己不能達到的理想形象。內心想反叛,但環境因素把你困起來,於是你愛上那位不受這種障礙困擾的對方。其實你最愛的是自已的心靈形象,你愛那個受奚落的本我。當愛情發生的時候,對方的自我正點滴消失。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情信》的章信南和程小曼互相吸引,沉醉於對方在自己身上未能完成的人格特質。那是一種淒涼的荒謬,人類天生就擁有選擇自由的權利,但就因為能夠選擇,加深了我們的煩惱。因為我們會為將來挑選最美好的種子,我們也希望為未知的將來作一些鋪陳,而不去滿足當下的快樂。章信南在當下與未來之間選擇了未來,他要建立一個得到父母認同的家庭,也要在選民面前當一個道德正確的人。於是,他犧牲了自己最愛的人的幸福,縱使,跟他一起也不一定得到幸福。

 

我比較欣賞程小曼的性格,在她整個人生中,都順應自己的需求而愛。她從不掩飾對愛的渴求。劇的末段表現了她能堅持所愛。在劇場完結時,旁邊的觀眾批評表現手法很沉悶,說劇中沒有高潮的地方。但如果能夠感受兩位主角所經歷過的愛,隨那無奈和執著起伏,亦足以高潮迭起。

 

命運從來不讓章信南和程小曼一起生活,愛情卻頑強地成長。一生都在心靈上互相扶持對方,那種昇華比情人知己還要深的愛,誰不想追求。信件不限於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性慾的表徵,你來我往,引發灼熱的思潮,隨信件把慾望溶解。

 

看「糊塗戲班」《情信》的演出使我有偷窺的感覺,作為觀眾的我在黑漆裡窺看兩人澎湃洶湧的情慾,台上的章信南和程小曼又正好是一對偷情的戀人。偷窺所引發的視覺感受是愉快的,且來得有點罪惡感。

 

1小時30分鐘的交纏,只憑兩人的書信往來去幻想他們一生的經歷,編劇的工作殊不簡單,無怪乎劇作家艾亞.葛尼,憑此劇獲美國普立茲戲劇獎 (1990) 提名。由於全劇的演出集中於誦讀文字,翻譯者亦需格外下功夫,才能詮釋原著的核心。先要理解劇中人的心理成長,生活際遇如何影響觀念的改變,要多探討他們的內心,從情緒的演變來看他們怎樣去愛。你或者可以做判官,但我從劇中看到的,是愛情從來就沒有對錯,反而只有錯過。

 

在追隨他們的感情變化中最難觸摸的是兩位主角在地域上的改變。兩人一生都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下生活,相遇的機會很少,要明白他們那種未能相見,只能相愛的無奈,可能要從他們的際遇和居住的地域開始理解。沿用原著的地理關係也會構成理解上的障礙,假如對美國各省份缺乏距離感,恐怕難對那個終究不能在一起的巧合產生共鳴。這麼近,那麼遠,愛情最誘人的,莫非就是求之不得,蹍轉反側那境況。

 

還記得那首歌嗎?「然而共處半生都過去,我偏偏又後悔。」如果時間可以回頭的話,會怎麼選擇?全劇最用力的那句對白,是最後那一句提問。年長的程小曼死了,年輕的章信南在後面發問:「你可唔可以唔走?」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