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導作品,令人見疑,演員質素,遠差人意 評演藝學院——家
文︰Jonathan Ho | 上載日期︰2003年3月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 »
主辦︰香港演藝學院
演出單位︰香港演藝學院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
日期︰6 - 9/11/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新任院長,蔣維國博士( Dr David Jiang ) 於2002年11月6至9日發表他首個執導作品──巴金、曹禺的《家》( Family )。蔣氏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並於英國利玆大學 ( University of Leeds )取得博士學位,先後出任台北國立藝術學院講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執導作品包括莎士比亞及現代劇作家作品。以蔣氐的專業訓練及經驗資歷推算,對他首次於香港執導的作品抱有一定期望自是理所當然。可惜觀後卻令筆者大失所望,雖不至「觀劇不如聞名」,至少對蔣氏日後的作品多少有所保留。

 

廿一世紀的今天,蔣氏唯選此劇執導,從藝術角度而言,是一個冒險行為,正如他在「導演的話」中亦了解到「2002年的今天,我們上演這個戲,除了扮演戲中年青人的演員有著與劇中角色完全相同的年齡之外,己經說不上任何與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生活的共通點了。」筆者就嘗試從蔣氏的「導演的話」並他對演員的要求出發,逐點評論此劇。

 

「家」劇時代太久,與時脫節,難起共鳴

 

六十年前的中國,仍被濃厚的封建制度籠罩,當時觀眾對「家」所探討的反封建、尋自由、尋愛的理想所作出的共鳴當然大。但時值廿一世纪的今天,自由戀愛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尋自由、尋愛亦再不是甚麼「偉大理想」。而且人們對愛及自由的追求亦相對地較舊時代容易,阻力較少,現代觀眾對《家》再難發生共鳴,蔣氏執導此劇前有否考慮此點?還是蔣氏另有弦外之音,欲借古喻今,暗喻現今中國社會仍為家長式統治,這就不得而知了!

 

關鍵劇情無故刪去,脈胳突斷,劇力盡喪

 

蔣氏提到曹禺的劇作「總是有著極豐富而強烈的感情內涵,動人心魄的衝突」,卻為何偏要抽起覺慧當晚發現鳴鳳自殺而悲痛欲絕一場,並婉兒強行代替鳴鳳下嫁馮樂山一場?此兩場正正就是抽寫年青人尋愛尋自由的沖擊矛盾最為強烈的張力所在;劇力亦乘此推至高潮,更為後來的劇情鋪設了一條重要的伏線。蔣氏刪減此兩場,不單令全劇脈胳突然中斷,更令劇力盡失,張力盡喪,令已經為非常沉悶的導演呈現走向下坡。蔣氏此舉令人費解,究竟他是看不到此兩場之重要性,還是籍此隱瞞邱偉健等演員之稚嫩演技?

 

演員與角色代溝之極,難於投入

 

於「導演的話」蔣氏既明白「扮演戲中年青人的演員有著與劇中角色完全相同的年齡之外,已經說不上任何與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生活的共通點了。」又為何要求學生演員「把你那個獨特的人物演出來」?劇中人若以時代與今日年青人相比,則相差六十年,可說是今日演員的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輩,角色之代溝可想而知!本來要求演員演繹前人的所思所想並無可厚非,亦可說是對演技的一種鍛煉,但蔣氏於落實導此劇前,有否詳细了解各演員學生的能力所限?演員學生自己又有否努力去了解六十年前的年青人的所思所想並當年的社會背景?如五太太沈氏回想當年入門高家被取笑腳大,因而決心迫令女兒淑貞扎腳的心情,導演有否引導演員理解?鳴鳳自殺前於覺慧書房外衷求見面,但覺慧因《年青人報》趕稿而拒見鳴鳳的心情是理想為重,兒女私情放後的前題,還是只為趕功課而晚些電話再談的輕鬆?又如瑞珏二度懷孕時,正值高老太爺病死,高家一眾迫瑞珏遷出高家,瑞珏心情如何?覺新感受如何?各人各懷鬼胎又應如何演繹?雖知六十年前被家人迫遷,可說是其恥大辱,但以瑞珏之聰明,自己身懷骨肉,周遭各人各懷鬼胎,眼前丈夫怕事無能,一邊要壓抑內心悲痛,一邊又要安慰覺新,矛盾悲痛之間,當下心情如何?導演又有否為演員分析,助他們理解?

 

演技其差,先天不足,後欠努力

 

前文提到演員演技稚嫩,筆者認為主因有二,除了演員與劇中人太過代溝難於投入的先天因素之外,演員疏於努力,欠缺觀察及想像力亦當負責。邱偉健究竟有否理解當年愛國、愛自由的年青知識份子的忿怒,與今日反叛青年的不同之處?他演的覺慧就好像電影中的黑社會蠱惑仔而已,而彭雁玲演的五太太沈氏對丈夫的不忠、對女兒的期望,又有否認真去理解?有否研究學習大家閏秀豪門少奶的禮儀舉止?梁嘉琪演瑞珏懷孕,有否觀察過孕婦的行動舉止?瑞珏與梅小姐見面表示明白丈夫與梅之情,以至把女兒照片相贈的複雜心情,又曾否與袁绮雯談論切磋?當年照片之珍貴難得與今天數碼相片之普及流行,有著天淵之別!贈相片之忐忑心情,梁嘉琪有否細嚼其味?覺新雖是怕事無能,但仍愛妻子瑞珏,雖遭迫遷仍存在富家少爺之性格,見新屋潮濕霉暗,手觸牆腳被霉潮染手,基本到連抹手的動作都欠奉,方浩賢的演技之差,從此處可見一斑!

 

導演責無旁貸,創新導法末見其法,反成鄲丹學步!

 

前面提及的演員演技之差,演員自己固然不能於其過,作為導演更責無旁貸。先不去了解演員能力,後不指導演技,更不留心糾正演員之不足,令人十分失望,蔣氏出於當代著名學府,亦以創新技法聞名,單單觀乎此劇,全無創新手法可言。諸如序幕高家拍全家福、鳴鳳於荷塘的死、並高家各人迫瑞珏遷出高家等舞台及燈光效果,雖然美,然而,若以現代舞台技術而言,實在平常不過!根本談不上創新!

 

蹤觀全劇,不論在導演技法,演員演技方面,皆令人大失所望!更浪費馬文海、周芍妍的舞台及燈光設計。步履未穏,遑論創新;鄲丹學步,切勿重蹈!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釋迦世尊、霍達昭、Phillippe Gaulier 學生,達賴喇嘛、蘇軾、Leonard Bernstein Fans, 人材培訓與品牌形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