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準之作票房捷報,「藝人談」表現有欠風度——評劇場空間「十二怒漢」
文︰Jonathan Ho | 上載日期︰2003年8月2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十二怒漢 »
主辦︰劇場空間
演出單位︰劇場空間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4 - 17/8/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偶爾於商台「不設劃位」節目中聽到張可堅有關他執導《十二怒漢》的訪問。細聽下,知道他更邀得十三位演員演出此劇,當中喬寶忠、龔國強、杜施聰、馮祿德、何文蔚,可說是本地劇場界顯赫的名字,有不少更是久違劇場演出的資深演員。張可堅有此的號召力,請來如此演員陣容者,在一片經濟低潮、SARS餘波之際,「劇場空間」此劇場場捷報,四場演出全都爆滿!這是港人留港消費之積極現象,還是此劇的吸引力,則留個空間予看官思考!然而近年本地劇團的水平,不論在劇本、導演、以致演員質素方面,始終都較少滿意之作。以今次《十二怒漢》的成績推算,觀眾對「劇場空間」導演及演員的期望,是與他們的入席率成正比的,筆者亦抱著一定的期望觀賞首場演出。

 

當晚於文化中心,適逢香港管弦樂團「夏日鋼琴」節的開幕酒會,官蓋雲集,衣香鬢影。而這邊廂的「劇場空間」亦嘉賓如雲,非常熱鬧。本地的演藝環境難得有如此氣氛,置身其中感覺分外愉悅。《十二怒漢》安排在文化中心劇場演出,採用四面觀眾舞台呈現,觀眾席背後皆以重重鐵籠包圍著。鐵籠上,分別鑄有「公義」、「愛」、「正義」等英文字樣,令人有一股嚴肅器重的感覺,儼如走進法院,加上開場前的「劇院守則」廣播亦以「法庭守則」作包裝,頗見心思。以上兩個設計其實已經能夠製造出預期效果,令觀眾感受得到,實在不必要在小小的演區再放下一個牢籠!整個演區被籠罩著,籠中有籠多此一舉,更令本來已非常狹窄的演區再加視覺障阻!余振球此舉難免予人畫蛇添足,吃力不討好之感。溫迪倫的燈光設計技巧相對則較為高明,溫的設計往往能就劇情的變化漸然滲出來,而且能於觀眾不知不覺間作出燈光調度,流暢自然,不著痕跡,彷如日月星晨之轉移,悅目自然!誠然,溫自歐洲深造回港所作的燈光設計及藝術呈現,實較以前多了一份成熟、肯定。

 

演員方面,龔國強、杜施聰、何文蔚、喬寶忠的演技不用置疑,其中龔國強的表現最為出色,龔仔演技的精彩,在於平實自然,看他於舞台上舉手投足之間徐徐流瀉著演員魅力(lan)甚為吸引,龔仔近年較少參與演出,實在可惜。何文蔚的練達淡雅、杜施聰的敦厚平和及喬寶忠對Punch Line 的拿捏,上述幾位自然成為觀眾欣賞的對象。 另外,吳華新、鄺錦川兩位亦有不俗表現,兩位「新秀」在一眾經驗演員之中,絕無怯場、失色。吳華新外型討好,對表情、目光的運用並對身段、聲音之操控,一看之下便知系出名門;吳、鄺兩人,儘管經驗較淺,唯多加努力,多作嘗試,他日前途定必更為燦然。歐錦棠自「亞視」轉投「無線」以來,平心而論,演技較有進步,至少除去了不少嘩眾取寵、誇張過火的缺點,但每看到歐的演出總令筆者思考,歐的演技是否就至此而已?歐的角色性格,是否祇是衝動青年而並無他選?有否其他角色性格可讓歐去演譯?歐本人又有否嘗試其他類型角色?隨年紀的增長,衝動青年之角色能演多久?以歐的相貌、身型並眾多的演出經驗而論,若繼續祗以衝動青年形象示人,實在令人擔心歐的演員前境!十三位演員當中,周偉強,馮祿德的演出最令人失望。 周的誇張過火,究竟那時才可淡化?馮的粵語片式演技,祗令人想起半日安或梅殷,與一眾演員明顯格格不入,「代溝」之極,周、馮兩人演技之突兀,除了演員本身要留意外,為導演者更責無旁貸!

 

「劇場空間」今次演出論劇本張力,演員質素皆有不俗表現,相形之下,導演的筆跡不太明顯,孰優孰劣,則見仁見智。

 

原著《十二怒漢》面世期間,正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事件之際,劇本更於1957被拍成電影,當年引起的迴嚮自可想而知。此時此地正值「廿三條」爭議之秋,張可堅選導此劇,引發觀眾的聯想自是自然不過,誰料在「演後藝人談」中,當張被問及導演此劇之意圖時,張卻表現瑟縮,抱琵琶半遮臉,處處迴避有欠風範。張更揚言自己刻意不去看此劇的兩個電影版本!身為導演,前車之鑑不去參考,本已有失職之嫌,還洋洋得意直認不違!除搖頭嘆息之外,尚復何言?!

 

提到「演後藝人談」的安排,更有失大方器度!其實現時無論「演前講座」或「演後議論」的安排已非常普遍,「劇場空間」既要安排「演後藝人談」集思廣益一番,何不大大方方以清楚的印於單張之上或於開場前作簡單介紹?豈料製作單位只把「演後藝人談」的消息放於單張右下角,以極細微字體列出,非常小家。當晚6月20日「藝人談」中台上祗有導演張可堅,佈景設計余振球也在其中,但其他創作人員以至演員皆瑟縮於觀眾席後排,於討論的末段才跚跚步入!張可堅除如前所述處處迴避觀眾提問外,張、余兩人更忙於「答辯」,狼狽非常,風度盡失!還記得筆者啟蒙老師霍達昭先生並著名藝評家Mr. Lois Keidan常言:「一個專業高尚的演藝從業員,對觀眾及評論的意見,不論孰褒孰貶,一律應以微笑道謝回應而不應答辯!」劇團有關單位宜加注意或者索性不設「演後藝人談」以免尷尬。

 

話說回頭,以劇本選擇、演員演技及設計之配合而言,是次演出可說是「劇場空間」水準之作,雖不見驚喜之處,但亦可算是近年本地劇界賞心之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釋迦世尊、霍達昭、Phillippe Gaulier 學生,達賴喇嘛、蘇軾、Leonard Bernstein Fans, 人材培訓與品牌形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