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好但沒有驚喜的十個該死的少年
文︰笨鯉魚 | 上載日期︰2003年10月1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7A班戲劇組 »
地點︰見文末
日期︰見文末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十個該死的少年是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的其中一部《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舞台演出版,而且演出非常忠於原著,演出版由書裡的一編英文詩開始,10個小小戰士吃飯去,一個嗆死剩9個……跟著其餘的戰士都因為不同原因死掉,最後一個都不留。故事跟著是十個來自不同階層、職業、背景的人, 受到一個叫歐文的人邀請來到一個名叫戰士島的地方,然而歐文主人沒有出現過。另外,雖然他們各有原因來到戰士島,但他們都同時因為不一樣的原因殺死或令另一個人死亡,而最後他們都能證明自己沒有罪。而這十個人在島上相繼依據那首英文的詩編的死法而死亡,最後只剩下十具屍體。

 

一開始用錄像和場外音帶出那首英文詩,營造出縣疑的氣氛,跟著每個演員輪流由其餘9個演員介紹他的角色,而被介紹的演員會穿起自己的服裝,帶觀眾進入克莉絲蒂故事世界的感覺。演出令人看得頗為舒服,直至第一個角色死亡後,台上多了一個帶上類似日本鬼面具和手拿著鼓的旁白,而變得有點不倫不類。作為觀眾的我,入場前已知這是一個翻譯劇,說的是一個西方的故事,然而在台上突然出現一個戴上東方味道面具的旁白,而且他搞擊出來的鼓聲有點像《包公奇案》的感覺,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當有第二、第三個角色死亡後,這種旁白角色的相繼出現卻變得自然一點,因為相信是已有一段時間適應了的關係吧!每個旁白各拿著不同的搞擊樂器,用聲音、形體呈現當時故事氣氛和角色的心理變化。當角色人物一個個死去,而剩下的不斷在互相懷疑,把氣氛推至最高。最後所有人都死了,然後錄像出了一段由法官的自白而揭開真相的序幕,演員各拿著一個木偶用來序述他們的被殺經過,這部份敘述有點冗贅,與之前的故事有點重複。如果以錄像來簡單介紹法官的行凶經過效果可能更好,因為可以讓觀眾在錄像字幕播出的時候,有空間去反思。其實到最後錄像播出時,已有演出已完結的感覺。現在由演員去再演繹事發經過和解開真相,反而有種拖沓的感覺。

 

轉場的燈太光,演員和後台工作人員在台上準備的情況差不多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而演員的整體表現都算稱職,不過飾演二世祖的王敏豪的演繹比較誇張,與其他角色的平實的演繹有些格格不入。此劇運用了一個較寫意的方式去表現,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此作與他們較早前的作品《六月花火》都用上類似的手法,因而使筆者失去了驚喜的感覺。

 

演出日期及地點

 

26 - 28/9/2003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4 - 5/10/2003 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