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劇場集」——反映年青人生活心態的作品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03年11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劇場空間
演出單位︰即係劇場;優樂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
日期︰12 - 14/9/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劇場空間」辦了一個名為「迷你劇場集」的節目,邀請了三個業餘劇團在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作演出,筆者看了由「即係劇場」演出的《即係815+911-110÷2001》和優樂場演出的《五指戰隊》。

 

我只能對「即係劇場」所改的劇名,有一半理解:815是代表整齣戲的故事發生在三個中秋節之夜,而911則是劇中播放了美國世貿中心遇襲的片段,並以該個「末日意象」來比喻劇中的年青人心感自己的前途一片灰暗;至於「減110」與「除2001」代表甚麼?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即》劇的唯一場景是個天台,觀眾能從天台上的人物中,看到近兩、三年來香港社會的縮影,計有失業的大學研究生、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想有一番作為但身不由己的老保安員和經歷了許多社會風浪的清潔阿婆。大抵正如編劇薛俊良在場刊所言:「這劇本是兩星期內『被』迫出來的……」,因此劇中的人物,雖能反映到某部份香港人如何面對經濟不景的現實,也有若干令人發笑的角色形像、言行(例如保安員在天台捉恐佈份子),但角色的生活背景、經歷和內心世界,都刻劃得並不深刻、獨特,使那些針對「社會的錯」而講的埋怨台詞,變成陳腔濫調。

 

《即》劇的劇情發展,看來亦受制於角色刻劃的不足,變得停滯不前:觀眾知道劇中的大學研究生和保安員是何許人後,二人的戲份便結束,並沒有從他們的生活感受中,發展出一至兩條可供追看的劇情線;劇中最多戲份的,是幾位年輕少女。她們總喜歡坐在一起,無所事事地作漫長的閒聊(例如談某人跟某人的感情事),就像現今的部份年青人般,不知有何人生目標或因達不到人生目標而感心灰,抱有「過得一日得一日」的生活心態。基於沒有任何可供追看的劇情從她們身上發展出來,而她們所談的話題又欠缺吸引力,難免使觀眾既看得沉悶,又不能對她們的生活心態有更多、更深的反思。戲的結局胡亂、急於令少女們從消極變得積極,實在是個草率的編排。

 

全劇最好看的,反而是劇中播放的錄像。大量用作間場(把劇中代表著三年的三場戲分隔開)的錄像片段,以新聞片及紀錄片為主,重新浮現出一幕幕曾在香港發生過的社會事件(例如非典型肺炎),甚至是世界大事(例如911),而導演陳偉光更在這些事件片段中,穿插了一些能激發觀眾思考的畫面,畫面上俱以字幕打出某些歷史名人的名言,既宏觀地觀照著劇中的小市民生活,又留下廣闊的視覺解讀空間。

 

看來「即係劇場」的演員沒有甚麼演戲經驗或很久沒有演過戲,除了飾演年輕少女阿爽的麥盈霜演得比較自然外,其他演員均演得頗造作、過火;在演技上,尚有不少改善、進步的空間。

 

優樂場的《五指戰隊》,以兒童劇的風格,描繪「五指戰隊」的五位隊員,雖有維護正義、救急扶危之心,但亦要兼顧自己的正職,為兩餐而奔波勞碌;各隊員爭扎於「理想」與「現實」的兩難全之間,面對著迫遷、隊員內鬨、戰隊解散……等威脅。劇中的年青人角色,恰巧跟《即》劇裏那些不重視理想的年青人相反,展現出社會上另一種年青人的生活心態,教同樣抱有理想但又身不由己的觀眾(例如參與業餘劇社製作或羲工活動的人),看得心感共鳴。

 

在角色塑造及劇情舖敘上,《五》劇明顯比《即》劇來得完整、有發展和有層次,而演員的演繹效果,亦以《五》劇較為優勝,予人演得投入與自然生動之感,充份發揮出「五指戰隊」應有的滿腔熱血和合作精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