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苦心的戲謔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2年4月18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城巿當代舞蹈團
演出單位︰城巿當代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5 - 7/4/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透過這個戲謔演出,我們重新閱讀自已的文化,"東方主義" 本來就是以西方人觀點來看東方文化。

 

第一段是讓大家回歸本源 - 劇場以簡約的形式呈現宇宙的基本元素。舞者穿著基本貼身的白色舞衣,代表地、水、風。場中設置是真實的物質,不喧鬧但充滿能量——沙堆塵土,燃燒的火,耳聽著背景的一片大水簾。桑吉加蹲在沙上畫出的圓型,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在有意無意間,他的身影投射在圓圈,恍如太極所生的陰陽兩儀。整個舞蹈設計以緩慢圓型轉動,由慢至快,由末端(手指/腳指) 開始,延伸至身體各部份。中間滲入戲曲的身段,印度的妙曼舞姿,一切動作都是依循自然和內心的軌跡,由局部至整體,安靜恬定,重覆循環,生生不息,這是古老、封閉、不變、安靜的東方。

 

中段插入幾段事件,打破整個圓型緩慢的意象:流氓謾罵鬧事、一男一女掙扎糾纏、一群外來的舞者跳著生硬的芭蕾舞,地水風的舞者再不能維持原有的節奏,最後如扯線公仔離開。這些呈直線和三角型的邪魔外道恍如過去百多年的以帝國者面貌出現的西方文化。

 

第二段秋春夏冬是戲中戲,一檯二凳,窗框、掛架,中間的舞台,旁坐的工作人員坐椅,清楚向觀眾說明一切只是舞台上的事物 - 男性中心的秋帶來強烈的色彩,大批戲曲的道具裝備 - 旗、冠、刀、劍、水袖、槍、髮;大量的排場、舞刀弄槍,造手。跟著是女性的春,女舞者誇張扭曲身段,抱著笛、簫、笙、阮、胡、琵、琴、鼓演奏,其後更加入鐘、扇、傘,男女跳出各種傳統中國舞,舞獅、舞龍、大頭佛。熱鬧是熱鬧,但極粗糙凌散,沒有連系鋪排,沒有深層推進,這是編舞者有意識的安排,舞者是有意做出種種生硬的姿態,戲謔著西方人眼中這種簡陋表面的東方色彩,實質只是民間的廟會文化。

 

夏冬是呈現另一個外國人眼中的東方:49年以後的中國,泛政治性的風氣以文革最典型,亦以為終結。床上一男一女的舞者互相拉扯糾纏愛憐鬥爭,時而激烈,時而溫柔,圍繞床邊是裝扮如紅衛兵的舞者。他們跳著典型的忠字舞,與床上的舞者並不和諧。這可能是西方人眼中的共產中國,很政治性,忽視基本人性人權。

 

冬則以較現代生活的形象出現,過去的種種都要埋藏起來。舞者把頭飾、道具、服裝像祭品一件件鋪陳出來,在香爐插上香燭,我無法判斷臨走時的顧盼是在留戀懷緬過去?還是慶幸終可以埋藏歷史?視點是從外國人移回中國人的世界。

 

第三段是近年的中國熱現象,但基本的態度仍是一種對異國風情的獵奇心態,正如背景的錄映帶,鏡頭取向非一般傳大正中的廣角鏡,焦點卻是尋幽探秘的角度。事物亦是佛像、蓮花、慈禧太后等等略帶神秘色彩的主題。這暗示著大眾傳播媒體並未能真正促進文化交流,外國人眼中的焦點仍停留在中國功夫——少林武術,台上插著一枝枝的金屬桿彷如電影臥虎藏龍裡的竹海,章子怡和周潤發在竹葉上賣弄輕功。又如打出照在地下那些似是而非的中國字,投射在穿著紋身圖案舞衣的舞者身上,象徵著仍是只重表面的文化交流。

 

與其說這是舞蹈演出,不如說更接近非敘事式的現代舞劇,超越優美畫面和技巧,而有更深層的思想,即使是不懂跳舞編舞的觀眾,亦能透過動作的節奏掌握另一套語言系統,進入創作人的心路歷程。

 

整個演出主題特出明確,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資料豐富。桑吉加和其他舞者的演出細膩中隱含高能量和難度,在震撼中亦帶出反思的空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