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恍然大悟的心血結晶
文︰周凡夫 | 上載日期︰2010年8月11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朱哲琴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5 - 16.10.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0 »
藝術類別︰音樂 »

朱哲琴,在千禧年前夕的1999年10月為中華藝術節開幕製作了三場《阿姐鼓.央金瑪》演唱會,2002年1月,她在葵青劇院演出了三場音樂劇場《迷哥》後,香港的舞台再沒有她的身影,原來她周遊列國去了,才有這次她為新視野藝術節開幕演出的《「世界聽.見.朱哲琴」2010樂匯.香港》(Hear the World.DADAWA)的製作。

 

在過去十一年,要聽朱哲琴的歌聲,便只有聽她2006年推出的專輯《七日談》,一張用她自己的說話介紹,是「充滿了東方的哲學和禪,也包括很真實的體驗在裡頭」的CD,(見《音樂周刊》1627期,2006年9月25日),儘管為配合這張專輯上市,那年在北京舉行了聲稱是「十年後復出」的「樂之靈」音樂會,但香港舞台上仍是芳蹤沓沓。

 

在台北一次國際性音樂研討會上,前美國著名藝術經理人公司Opus 3 Artist的高級副總裁Earl Blackbarn,分享公司旗下的「馬友友絲路合奏團」能打造出成功品牌的經驗,其中一個原因是重視「視覺」;事實上,今日即使是古典樂手的官方照片,亦例必是帥哥美女、型男美媚的甫士設計,同樣要訴諸視覺上的吸引來建立藝人藝團的品牌。這種視覺上的重要性,亦放到舞台上、流行歌手流行樂隊已毋須多談,古典樂手登台,女性的演出服裝專人設計,務求能搶眼,即使是男性的演出服裝,亦已越來越多不甘於傳統的燕尾服。以「世界音樂」來 「包裝」推上舞台的音樂會,就更特別強調多元化的 舞台效果。同樣,朱哲琴的演出,舞台的視覺效果,從香港到北京,每一次都是亮點的所在,這次新視野藝術節開幕節目,銳意創新的舞台多媒體的創作手法,仍是叫人注目的行銷賣點。

 

然而,朱哲琴的舞台製作的核心仍必然會是她的音樂,她的歌聲。無論是燈光、服裝、音效,還是錄像、投影、電腦的多媒體,都必然和她的音樂有著一定的關係,和製作的核心內容不能分割。就以過去她的舞台製作來說,那眾多視覺效果,被一般觀眾視為是「包裝」的東西,其實都包容了多種民族的文化,都在立體地呈現出朱哲琴從《黃孩子》、《阿姐鼓》、《央金瑪》,到《七日談》一路走來,都是一位中國歌手,一位中國多元文化的歌手。

 

這些年來,當朱哲琴跑完非洲、北美洲、歐洲,再回到亞洲其他國家來(還在台灣住了三年),她就有了更深的領悟,她在一次訪問中很坦然地說:「去了這麼多地方後,我忽然知道中國是什麼了,她不是四川,不是北京,不是西藏,她是大的,把這些文化加在一起的,她有不同的種族和文化,我恍然大悟」。其實,中國這種多元文化的特質,很早就已呈現在朱哲琴的歌聲中、音樂中。這次她帶到香港來,在新視野藝術節演出的音樂,當可視為是她在「恍然大悟」後的心血結晶。是她遊歷世界十載,完成二萬公里音樂尋訪之旅後,從內蒙、新彊、西藏的大西北,到雲、貴二省的大西南的音樂重新整合所創作出的音樂。

 

朱哲琴這種恍悟後的音樂,在舞台上呈現時是否亦會有著很不同的考慮,那當會是觀眾期盼的一個焦點。然而,對朱哲琴的歌迷來說,關注的仍會是她的音樂,或者更精準一點來說,是她那久違了的嗓音,在她恍悟後創作出來的音樂中,又會散發出什麼魔力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本地資深音樂評論人,1982年開始至今,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於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著有《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