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展美傳新韻 各派爭妍顯丰姿
文︰塵紓 | 上載日期︰2011年11月8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紅樓夢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世界文化藝術節)
演出單位︰上海越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7/11/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如果只准以一個字形容越劇,筆者肯定無須思索,馬上以「美」字蔽之。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難道其他劇種不美,只有越劇才美?千萬不要誤會,其實每個劇種各有各美,只不過越劇在其他劇種當中,美得特別,美得突出!

 

為甚麼越劇美得突出?究竟有甚麼特別之處?原來,相對於一些老劇種,例如崑曲、梨園戲、莆仙戲、潮劇等等,越劇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劇種。如果從一九二零年越劇經過三次闖滬失敗後第四次終於成功搶進上海灘算起,到今年為止,只有短短九十年歷史。一個未滿百歲的劇種,當然十分年輕,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倒不像崑曲等古老劇種要背負著極為沉重的藝術包袱。何況越劇在發展初期,新文藝思潮正盛,而越劇的戰略地點正正是走在時代前端的上海,因此越劇不須每一步跟著戲曲主流走,而可以隨自身條件另闢蹊徑。

 

崑曲經過幾百年的藝術積累,歷代從業員對每個演出細節千錘百練,以致一指一步,均須凜遵法度,一字一音,都要恪守規範。再者,越劇是板腔體,不像崑曲的曲牌體,故在唱腔方面享有很大自由。越劇無須嚴循前人所開道路,自由發揮的空間當然大得多。

 

越劇年紀少,包袱輕,可以在做功、穿戴、砌末、燈光等方面任意選取。成長初年,由於依憑無從,只好仿效本省紹興大班(即紹劇)以及位居老大哥的京劇,採用京劇的衣箱制,即是以京劇服飾作為藍本。此外,演員以水粉化裝,旦角貼片子包頭,而淨行也勾臉。不過,隨後由於流行全女班,所有行當都由女演員擔任,花臉戲、武打戲根本非女班所長,越劇為求發展生存,必須別出機杼,才可以維持藝術競爭力。

 

首先,戲班逐漸打破以往承襲京劇的衣箱制,以油彩妝替代水粉妝,旦角不貼片子,不包頭,改為梳古裝頭;舞台改用立體布景,放棄繪畫的軟景;採用聚光燈(射燈)營造舞台氣氛。

 

不過,越劇作為一個年幼的劇種,在成長道路上當然難免有走錯路的日子。建國前有某段時期,戲班為了追求新奇豪華的布景,漠視了布景應該配合劇情及人物的舞台功能。幸好建國後這種風氣得以遏止。越劇從業員認真改善了舞台美術,《梁祝》、《紅樓夢》等劇作的舞台美術,都得到廣泛認可。

 

越劇最大的特色,是以「優美抒情」作為藝術風格。以戲服而言,為了凸顯服裝美,越劇銳意採用緞、紗、絨等戲服的物料,取其輕盈柔軟的長處,而且反光程度比一般以緞製成的戲服低。此外,戲服的顏色絕少使用濃艷的原色(即行內所指的「上五色」),而改用視覺上較為柔和的間色,務求營造調和雅淡的效果。再者,戲服的式樣盡量參照古代仕女圖的裝扮。由於越劇在服裝上別出心思,因而營造了極為突出的戲服視覺美。

 

除了服裝美,越劇的唱腔特別美,而且勝在容易上口入耳。越劇從初時的「吟哦調」(即「落地唱書」)時期、及後的「正調」時期,以及因女子科班興起而走進「四工調」時期,以至走到創新而逐漸完善的「尺調」時期,的確走了很大的一段路。不過,扼要而言,儘管越劇的板式有了很長足的發展,但不論是七字句十字句、上下句或四句體、加花減花、翻高翻低、移高移低、排開縮緊、引伸承遞,所唱的曲詞絕不難以掌握,反而容易入耳,迅即上口。加上語音盡屬吳儂軟語,越劇的曲唱美確實睥睨梨園。

 

筆者常自笑言,即便是任何從未接觸戲曲的觀眾,哪怕是不諳音律的朋友,只消聽上越劇裏的曲唱十來分鐘,就可以初步掌握箇中的唱腔特色了。反觀繁難的崑曲,任憑你耗費旬月,也未必領會箇中的基要。

 

越劇與眾多的板腔體劇種相比,都是以七字句作為基本句格,而且以上句七字及下句七字作為一個單元。越劇當然也有十字句,但細究其實,也只不過是七字句的延伸句格,在七字之外增加三字,形成一個三、三、四的句格。由於兩個七字句未必盡能發揮唱情,藝人在原有的七字上下句之後,以移低四度方式,創發另一個上下句,從而構成一個比較豐富並且近似文章裏「起、承、轉、合」的體裁。越劇就是以這四句基本調進行移宮轉調,創設多種百聽不厭的曲唱。

 

越劇經過多年的舞台實踐,前輩藝人各有演化,因而成多個流派,而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傳人。直至目前,越劇界公認存在的流派計有:袁雪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陸錦花、戚雅仙、畢春芳、張雲霞、張桂風、呂瑞英、金采風等各自創主的流派。

 

如果只准從越劇甄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劇目,《紅樓夢》絕對是不二之選。此劇足以獨步梨園、睥睨其他劇種,是因為劇裏寶、黛二人的情情怨怨,最適宜以越劇的表演手法演繹。抒情的曲調、優美的唱詞、動人的旋律、感人的歌唱,是越劇《紅樓夢》的最大優勢;早年由徐玉蘭、王文娟豎立的典範,以至近年徐王兩派傳人在乃師的成功基礎上,透過舞美、燈光及配樂等方面,不斷為此劇添采增華。今天舞台上的諸般物事容或有所改變,但劇中的兩個著名唱段,即黛玉所唱的弦下腔「萬般恩情從此絕,只落得一彎冷月葬詩魂」以及寶玉所唱的弦下腔:「金玉良緣將我騙,害妹妹魂歸離恨天」,始終卓然傲立,聽者無不扼腕動容。

 

年輕的越劇在成長路途上,不斷靈活借鑑崑、京、川、豫等「前輩」劇種,甚至電影及現代舞台劇的種種有效手法,而且借得巧妙,借得自然,加上銳意自我提升,確實為自己增添了巨大的生命力,更為我國戲曲續吐光芒!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活躍於戲曲、音樂及戲劇評論,專欄作家;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兼專業會員,並歷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撥款審批員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