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界及世界首演新作導賞
文︰楊春江 | 上載日期︰2013年2月18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限界及熒 »
日期︰2012-11
藝術類別︰其他 »

要「導賞」沈偉的舞作並不容易,因為他的舞作如他本人一樣——多才藝、多方向,混貫東西;自我、唯美,卻又似乎可穿鑿於很多大師前作的痕跡之間;純肢體動感美學,但又其實超出單是舞蹈本體的範疇,可被申述的理論、資料、例子多不勝數,可分析的角度、可能彷彿無邊無際。所以,觀賞者大可以自身觀感直角切入,以個人經驗與感觸從視、聽、動、靜四個似乎相對但其實又互相連繫的元素中體驗他的舞作,自會有一番體會,大可不必顧慮於理論分析。

 

但你亦可嘗試不要把沈偉的作品以「舞」而觀之,純看他對動態(movement)於不同(或不分)媒體之中的同時呈現,不理它是視、聽、造型還是表演藝術,純把它意會成人、物、景、聲色在時空中流動的一幅畫、一首曲、一篇詩,甚至是一次偶發藝術(Happening)等的即時體驗,或許會來得更直接!

 

以他兩齣在港上演的新作為例,《世界首演新作》將會是全新作品,且自單張至其他宣傳資料所見,完全沒有「內容」(如故事、情節或特定時、地、人等個案、出發點、例子等作參考)的指涉,所以「它」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別作品,絕不為解釋這「獨一無二觀舞經驗」以外的其他作品或論述而存在。所以要在這個「個別作品在觀眾面前發生之前」去講解這作品便有點不切實際。不過,既然這舞作的場景和基本空間架構、以及其視聽裝置等,都將與另一舞作《限界》類同,我們或可先從《限界》入手,以觀沈偉的藝術取向,和作品在這個特定裝置與時空運用的可能性等,以同時察看兩齣舞作的發展可能。

 

《限界》首演自去年「美國藝術節」(十年來一直貼身支持沈偉舞作的創作與發展的藝術節,可自行於網上搜索沈偉於該舞蹈節的前作以為參考資料)的德罕表演藝術中心(Durham Performance Arts Centre),以今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演出的另類舞台狀況比較,是較傳統式的舞台展演空間。本來六十五分鐘,分成三段組合結構的原作,將被濃縮成四十分鐘精華版,香港版本肯定將以舞台版作依據並再以新空間重新調配整理。

 

《限界》三段結構分別為第一段的群舞《度》(Dimension):在純白如畫布的台板上,前置著群舞者穿上肉色的半截或全身緊身舞衣,組合成被形容為「仿如羅丹雕塑活現」的活動形態,後置則是現場導放於屏幕的投影二度空間,出現相同又時而有時差(或空間差)的現場(三度)及影像(二度)舞動造型與特別效,配以不斷又內容相類而重複的天氣報告錄音,以及簡約而環迴於空間的敲擊節奏等……

 

第二段獨舞《O-11》由隨舞團已十一年的資深舞者Sara Procopio擔綱,內容與形式忽然直入舞者與舞團的唯心歷史,以舞者曾於歷史性代表作Connect Transfer的角色與材料入舞,卻同時把舞者動態變成顏料工具,直接讓身體現場染成班駁的色塊……再進入至第三段舞作《內在外在》(Internal External),從一人重疊至多體面向,從一點折射至多點投放,從緊緻編排至實驗即興的多重時空調度與感覺,從身體與色塊的渲染至全空間意象氛圍的感染!

 

這種舞者以中性身體穿著純緊身衣,簡潔冷靜純如「科學介面」地連接不同媒介(聲、畫、時空甚至光影錄象裝置等)的風格,在美國現代舞史上自是有跡可尋;佼佼者當然是簡寧漢(Merce Cunningham)。沈偉也嘗試在極簡約和放大「形式的重要性」之下,去展示無限的聯想和演繹的可能性;在後現代舞種的技巧中有一說法是「以最少的力氣產生最大的效果」(minimum force, maximum outcome),沈偉則利用這種絕不多於「肉體色相」的實質現場舞蹈,和虛質的影像消化舞蹈(要知道實、虛其實相對,實有質感,相對地,虛,也是一種質感),在不斷重複的聲音畫面中,迫使觀眾在這循環中不斷自發找出新的聯繫點,這些聯繫點可以是外在唯物形式的純意象、聯想(如第一段),也可以是內在,唯心的追尋和詩意(如第二段),抑或是兩者之間、或已經是互為表裡的多層次展示與關係(如第三段)。

 

沈偉仍是唯美的,他選的舞者都是肢幹修長美麗,形態與他獨有結合呼吸、氣、內蘊與外放能量和同時強調的技術相結合、顯出極之渾圓流麗的肢體意象,他的極度簡約,使人更在意這種純身體的美,彷彿現實的美要被不斷地放大,直至超出了現實美本身的「超現實繪畫」。

 

說沈偉是多才藝,還是「通才藝」?你看他兒時已學專業的中國戲曲,又自習書法與國畫,青少年時接觸西方現代舞即一發不可收拾,從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團至紐約既編也跳,卻又同時自學油畫,他的所有舞作都一手包辦佈景、服裝、化妝、燈光等一切舞美設計,及至近期的多媒體展現時又變成自學新媒體影像的運用與技術,你便會明白,為何他的舞作簡約之中,卻其實盡見這些歲月的歷練,和學貫中西的痕跡,與品味。

 

當大家都在說綜合劇場實驗(total theatre experiment),旨在結合不同媒體的這個年代之時,沈偉卻早已打破了這些媒介的分類;讓身體飛越舞台,甚至劇場的框架,正如這次佔據整個文化中心大堂不同視點的「無界限體驗的《限界》」,讓身體的能量、展演,投放至無遠弗屆的「空」間中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表演及評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