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份量
文︰時惠文 | 上載日期︰2010年3月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灰闌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7A班戲劇組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日期︰29 - 31/1/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灰闌》果真沒有讓人失望。這次演出無論從場地到陣容,舞台到燈光,服飾到動作設計,都可謂「7A班」歷次演出之最。對於一個規模不大的劇團來說,要協調如此大的陣仗,已經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主創人員們的心遠不止於這「陣仗」二字而已。

 

《灰闌》的故事出自於包公斷案的傳奇故事,為了斷定孩子的生母, 包大人就地畫圈,下令兩位「母親」用力爭搶孩子,誰能把孩子拉出灰色的圓圈,誰就能得到他的撫養權。 最終孩子的生母不忍,將手鬆開,包公也就此斷定真正的母親是那位肯放手的女子。有趣的是,灰闌記在中國的影響,遠遠沒有它在歐洲大陸來的大,大師布萊希特的改編功不可沒。在他的《高加索灰闌記》裡,含辛茹苦將孩子養大的婢女與孩子貪得無厭的生母展開角力,最後孩子判給了「真正的母親」—— 那位不捨得拉扯孩子的婢女。在布氏的筆下,愛的意義得到昇華。

 

演出剛開始時,覺得很奇怪,因為開場的引子是菜園村的居民為高鐵事件爭論不下的場景,隨後帶出灰闌的故事。我心想:這樣「太合時宜」的編排,會不會有些牽強?回去拜讀了布萊希特的原文之後,才知道在原作裡,也是有那麼一段「爭地」的引子。這才知道「7A班」並沒有隨意改寫作品,這個爭子的故事,早在布萊希特的筆下已是另有所指。

 

《灰闌》在創作上有很多新的嘗試。時間上,故事被設定在中國的春秋時期,但情節安排完全忠於布萊希特的劇本。空間上,景深的處理,可謂「侯門一入深似海」,不知不覺中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歷史深度。雖然是古代,一切都是古色古香,但是布景和服裝完全沒有「古舊」的感覺。這樣令觀眾產生距離感的同時,也浸染在現代的美感裡。話劇的上半場,直到判官出現之前,處處可見西方話劇的痕跡:如說書人劉浩翔可以說是西方話劇裡的「游吟詩人」,一邊幫忙說故事,一邊為故事加注解。所有角色的肢體語言,則很有現代芭蕾和古典戲曲結合的味道,讓人覺得新鮮不已。此外,音樂上,大段大段的現場配樂,也令人耳目一新。

 

在角色上,「7A班」大膽選用新人。女主角古如紗的扮演者阮煒楹,把一位平凡、朴實、心地善良的女仆刻畫得相當成功。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怯懦,在強權和暴力面前,她顯得那麼的無助。但是在一個毫無抵御能力的嬰兒面前,她卻有著無窮的力量,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使她低頭。整齣話劇的很多表演都是「虛」的,即是沒有實景實物去幫助演繹,很多時候演員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肢體語言,給觀眾傳遞細膩的信息。古如紗與自己的舊情人相遇的一場,兩人隔著一條無形的溪水對話,感覺咫尺天涯,令人心痛。在「空」的動作裡,阮煒楹有辦法帶出實質的情感,讓人動容。

 

判官沈石德的扮演者歐錦棠,也令人刮目相看,原本以為他只是電視明星,沒有想到在話劇舞台上他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歐先生到位的表演,將這個有點玩世不恭的判官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加上那些亦正亦邪的表情,幽默風趣的台詞,真叫人喜歡。

 

特別出彩的配角,要屬黃兆輝了。他扮演的角色幾乎都是反派,親王、弓箭兵隊長、土匪、古如紗的丈夫,他讓每個角色都「賤」得很不一樣,讓人恨得牙痒痒。

 

灰闌斷案的場景,我認為處理得有些隨便。 作為全戲的高潮,竟然在兩三分鐘裡就草草解決,恐怕對觀眾不好交代。我很欣喜地看到「7A班」的進步和成功的嘗試,但是或許創作的時候,也需要學會「放手」,抓一些重要的場次,更深刻地處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復旦大學英文系,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獲香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當代詩歌。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專業會員,出版了二十餘篇劇評及藝術評論。她更為PolyU CPCE語文及傳意學部創辦了雙語雜誌《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