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搞作創造力強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10年12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非常搞作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齊默曼與廸彼羅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 - 3/10/2010
城市︰瑞士 »
藝術類別︰其他 »

10月2日看了由康文署主辦,瑞士「齊默曼與廸彼羅劇團」演出的《非常搞作》。此節目是「多媒體無限系列」之一,剛上演的有9月中的《星韻天影》,接著還有《迷走都市II》。

糅合音樂、馬戲、美學及舞藝的《非常搞作》結合了默片式喜劇、默劇和形體動作的多元特色,而演出中的各種元素的運用也分別為此劇帶來不少獎項,包括瑞士演藝協會KTV創意獎(2008)、瑞士聯邦設計獎——舞台設計獎(2008)、「法國第二十五屆國際默劇節」MIMOS獎(2007)及瑞士作家協會舞台音樂創作獎(2006)。

 

來頭不少,二人組合,其實是一人獨腳戲,另一位負責現場打碟配樂,根據演者的形體變化、演出階段,進行一連串的聲效配對。以人、聲、形體動作扣成完整的表演軌跡,而這個軌跡則沿著台上如同大唱盤的圓盤轉動,變出多個人物形象,百態人生,嘲諷貶斥盡在其中!

 

一塊紙皮包裹著主角先出場,除了露出手腳,不見其形其貌,行為與表現手法有點卡通,脫離紙皮後,真身出現,西裝骨骨,還拿起公事喼,變身上班一族。借助公事喼的開合大玩環境與噪音的關係,形體動作亦轉大動作和急速。效果未算到高潮,卻有好戲在後頭之引力。地鐵公車上續玩手機、Headphone的潮人行徑,以至幾乎「Fing甩頭」都要撫順頭髮的貪靚一族,齊默曼的演繹開始惹來笑聲。其後轉到辦公室內,他像人格分裂的表演,時為神經質的小職員,時利用紙板變為刻薄的老細,又或其後的廣播員,以至跑上觀眾席扮指揮都誇飾得恰到好處,既令人捧腹又帶辛辣的諷刺,其身體語言與動作的輻度極大,筆者還以為自己看的是占基利!

 

後面利用一模一樣的紙板玩複製人抑或在荒謬社會中人人變得一模一樣都笑中有深意。當他一拳拳掃抵紙板只剩一個時,都大快人心。最後家居變奏中把一大塊紙皮裝置續一以預先好的圖案除下,即時變為貓貓、衣架等都有心思。齊默曼的演出充滿活力,呈現非傳統的滑稽劇場小品,以日常生活的小故事為核心帶出不同角色面貌,靜態時有點默片大師差利的影子,動時則有喜劇明星占基利的能量。音樂隨時變速、變調、變聲,與演者緊密合作,齊默曼與廸彼羅這二人組深懂運用細節,透過觀察給予角色真實感,再加上他們的定位,讓音樂和生體發揮內在含意。這台節目獲多個獎項除了二人的觀察力、塑造力和創造力不凡,佈景裝置的運用也十分靈活,為一人獨腳戲變出多樣化的對手和對像。整體觀感如同看Talk Show, 不過表現手段由語言改為形體動作。

 

縱觀《非常搞作》雖稱多媒體之作,卻沒有一般此類節目的累贅,不亂攪燈光,也沒有不必要的錄像激光攪攬陣,節目的重心其實集中在齊默曼的演出,雖然音效亦相當重要,也是為演者而服務,其餘的燈光、裝置和道具也不複雜,只為需要而設。除了開場時的音響故意引來不安,其餘都緊凑集中,既具形式亦有含意,更是少有的不濫用多媒體的多媒體節目!或許這也是《非常搞作》成功秘訣之一。

 

這方面,探索多媒體形式表演的團體實應注意。在創新的要求下,不少藝種不斷發掘新意之餘,也借助多元素材和結構力求創新,以多媒體的形式演出也成為一眾傳統節目的新出路。隨著更多的獨立團體的成立,多媒體劇場創作節目更是比比皆是,不過雖然成為潮流一段日子,卻不曾變主流藝術,尤其本地規模較細的藝團,更愛以多媒體創作為特色。可惜缺乏重心,也不一定對各類媒體有深切的瞭解和認識,最終多成為一台雜錦拼盤表演而已,這方面身為藝團的總監或領導人實有必要認清方向,不然既難突圍而出,更不會被受落!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