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情天
文︰Obi | 上載日期︰2011年4月2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日落情天 »
主辦︰Loft Stage
演出單位︰Loft Stage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16 - 17/4/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日落情天》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主角岡田俊為中日混血兒,但在中國留學期間愛上中國女子陸敏,且不值日本人所為,於是為愛甘願放棄日本人身份,並與敏組織家庭。無奈日本侵華期間二人的幼子被日軍所殺,之後敏精神失常,但俊仍對她不離不棄,見證大愛的存在。

 

編劇兼導演陳永文先生為資深舞台劇工作者,雖然過去曾沉寂一段時間,但這次再執導筒成績不俗,其中日軍殺子一場充滿劇力,令人動容。這次參與演出的團隊,演員多達三十人,部分為知名舞台劇演員如杜施聰、萬斯敏、蘇德華和黃翠儀等,而其他多是資深而又活躍的業餘戲劇愛好者,令演出難得地包括各個年齡層的演員,而且大小角色也有戲,更沒有某些本地業餘演出(甚至專業演出)的缺點:滿台年輕演員,年老角色亦由年輕演員扮演。令人看得舒服。

談到演員年齡,不得不讚賞蘇德華的演出。上半場蘇將耿直少年演活,表現不慍不火;下半場隨角色成長而成熟得恰到好處。杜施聰的演出如常地出色感人,對岡田俊這個角色的內心矛盾亦能掌握;但角色年齡處理方面,於不同年齡、不同人生階段的演繹,變化層次則不及蘇的豐富。當然以岡田俊這個角色而言,杜施聰已交足功課。而飾演女主角敏的黃翠儀,幾場重要的戲份也演得令人感動。

 

《日落情天》的故事感人。尤其是上半場,編劇成功刻畫一個動盪時代容不下一對愛侶的困局。而情節的推進隨著戰局發展愈見緊湊,至日軍殺害小嬰孩一段推至高峰:因懂日語而被日本人發現屋內藏著妻子敏,之後小嬰孩被殺,令人不禁懷疑:已放棄日本人身份的他,一開始承認日本人身份會否更好?但一切已經太遲。角色的遭遇令不少觀眾流下淚來。演出的上半場可算是一個史詩式的故事。

 

下半場的背景為國共內戰時期,但整體而言卻被上半場的劇力比下去。敏經歷巨變後精神失常(但刻畫不多,敏出場次數甚少);女兒長大老師提議送女兒到城市升學;小姨到訪,提議搬回老家;朋友提議將敏送到療養院;眾提議俊另尋伴侶……這些情節由於沒有上半場抗日戰爭的壓迫力而變得拖拉,直至舊情敵因敏的精神失常而找俊算賬,劇情才重新緊湊起來。而且部分場面如俊向女兒及小姨表明不會離開敏、俊向好友及女教師表白日本人身份等,俊不斷將自己的深情反覆敘述,說得實在太多太白,令演出增添了肥皂劇的味道。若果將枝節刪去,小姨說書式的介紹減省,將焦點放回俊與敏二人身上(敏可不可以多點出場?多點描述他們一家的生活),然後儘快讓舊情敵出現,效果會否更緊湊呢?

 

其他設計方面,舞台上設有現場伴奏,感覺稍為突兀。但導演目的為做成間離效果:提醒觀眾這是一個演出,情感別太投入(尤其是抗日戰爭的一段)。談到間離效果,燈光設計亦見一斑:日軍殺嬰及劇終敏復原二人相擁後,均有刺眼的燈光射向觀眾席,既令觀眾不安(符合殺嬰一段的調子),亦「喚醒觀眾」,加上像說書人一樣的小姨角色為觀眾講解,可見導演體貼地處處為觀眾的情緒起伏設置安全網。

 

「人之所以痛苦,是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人之所以幸福,是在於所追求的是正確。」編導不斷安排不同的角色於劇中不同的時候重點提示這個訊息。雖然形式沒有變化(總是清楚明白地說出來),但編導執意努力多年(據說劇本於1990年已完成,之後不斷修改),結合多人力量通過劇場將這個重要訊息一而再、再而三地帶給觀眾,又有何不可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