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開放性——評愛情山手線中的空間與關係
文︰張綺霞 | 上載日期︰2011年11月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愛情山手線 »
主辦︰影話戲
演出單位︰影話戲 »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日期︰20 - 23/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不可避免的是愛情,而非和特定的人戀愛。」——艾倫.狄波頓《我談的那場戀愛》

 

「唯一」是愛情中最大的迷思,當開始走進愛情時,總相信對方是無可取代的。然而連繋著兩人的,往往是自身對愛情的渴求,多於對情人獨特性的迷戀。愛情的本質有其開放性,就如《愛情山手線》裏的公園空間,雖是兩位主角譜出曖昧戀曲的舞台,但也時常受到各種因素干擾,例如途人可以穿插其中,天氣轉變,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其突然離開舞台。公園旁兩隻懸掛的窗一開始就亮著,代表各自的家,也代表一種穩定不變的關係,連繫兩隻窗的是公園的三棵疏離的大樹,就好像穿插其中的三個途人的故事。兩人的關係也在途人的故事中展開,但始終無法從公園到達家,從開放的愛情走進親密的關係。

 

舞台只有用白線劃定的界限,觀衆好像變成公園裏的一部分,演員甚至有和觀衆作投球、道歉等小互動,增加公園的公開性,也暗示在這種公開中關係的不穩定性。一開始,兩人在公園中相遇,懵懂的情感暗地裏流動,只要稍一觸碰與愛情有關的話題,都會惹起爭吵,甚至憤然分開。其後,雙方在不快樂的時候,皆不自覺在公園中徘徊,等待對方來臨的身影,如珊的父母要離婚、誠的父親患癌,在輕鬆的玩笑和支持中,暫時忘了憂傷。公園隔絕於學校、家庭及工作,讓他們找到一個超脫煩惱的空間,彼此安慰與依靠。但這種安慰往往充滿偶然性,如果誠沒有折返,珊沒有因為誠的暗示而留下,可能也無法接觸到對方的痛。

 

公園的空間孕育關係,同時也限制關係,無論雙方走得多近,始終都困於愛情最初那種開放狀態裏。在這個開放空間裏,途人的故事與兩人的故事互相穿插交織,在公園中,愛情可以輕易產生,也可以輕易躲避。好像老婆婆躲避老公公,臉上有刀疤的男子躲避女朋友,兩男一女逃避與掙扎的三角關係等。而誠提議沒帶鑰匙的珊上自己的家,是建立關係的邀請,珊卻沒有答應,只願他們繼續停留在公園打打鬧鬧的關係中。雖然珊取得了誠的好感,就像她取得誠的門匙,獲得走進關係的「鑰匙」;卻無意把關係推進一步,打開對方的家門,最終讓愛情從手裏流逝,連門鎖早被替換也毫不知情。

 

公園只是愛情的起點,家才是終點。人無法在公園的偶然性中安居,家才能把生活長久地連繋起來。珊回來後,舞台中公園的樹向中間移動,更顯親密,途人的故事也漸漸獲得圓滿結局,但兩隻窗的距離更顯遙遠,誠家的窗甚至失去了燈光,而珊家的窗依然在公園上方亮著,暗示雙方已經錯失了走進關係的時機。途人堅持追求愛情,最後發展出公園以外的故事,以親密的形態回到公園,相反兩人只習慣把對方隔離在自己生活之外,把雙方的關係停留於公園中。珊與誠都太怕失去對方,寧願維持一段開放而不變的關係,最後只能拖著手閉上眼睛,在早晨暗淡的微光中,想象一個完美的故事結局。

 

《愛情山手線》重演與首演的設置不同,讓舞台三面開放,加上途人的穿插,及與觀衆的互動,正好襯托出公衆空間的特質,與故事中愛情的開放性互相呼應,發揮妙用。導演沒有安排多變的舞台調度,只讓演員發揮自己個性說白,從而突出劇本語言的精妙,平實的情感反而更為動人,讓人時而會心微笑,時而唏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自中大中文系,喜愛文字和不同的藝術形式,偶爾寫小說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