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頽喪走到振作:談脫皮爸爸
文︰梁展慶 | 上載日期︰2012年4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脫皮爸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3/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日本近年輸出了不少男性身份/標籤,例如電車男、宅男、草食男,都指向二十一世紀東亞地區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女性社會地位提升而引發的所謂「男性危機」。當男性再不能享受以往那些社會提供的特權,少不免觸動了大男人的神經和小男人的自卑,而男性應如何自處便成為一個「問題」。《脫皮爸爸》就是在這個社會脈絡下,描寫四十歲的鈴木卓也面對失業、離婚、外遇、父母離世等打擊之下,回望以往男性主導的戰後日本社會,從頽喪走到振作的故事。

 

卓也就是生錯了年代,他做的事和他爸爸卓二郎以往所做的大致相同──放棄夢想、做了一份平淡但能糊口的工作、結婚、婚外情──但社會條件轉變令他們的人生走到不同的境地。卓二郎即使有婚外情,只要肯負擔家庭責任、維持婚姻,太太會不離不棄地照顧他,就算其中有多少個情人,其他人和他自己都不認為有甚麼問題;相反,卓也婚後搭上了大學時期的前度,在駕車接載她期間不幸撞傷一名小孩,就令他失去公務員的鐵飯碗;給太太發現了婚外情之後,太太隨即提出離婚。接二連三的打擊令他垂頭喪氣,失卻鬥志的他經常躲到家裡一角吹風扇。

 

就在這危機中,以往主導社會的男性成了他的救星。從第二場爸爸開始脫殼、愈變愈年輕來說,每脫一次,就往舊有的日本社會走一步。演出當中,那六位爸爸由外表到性格都很不相似,與其說是不同年紀的同一個人,反而更像不同年代的男性形象。每退後一次,父親愈年輕的同時,男性形象也變得愈強、愈主導、愈有信心。從一個記不起剛剛發生的事的八十歲老人,到一位六十歲憂慮兒子前途、對妻子內疚的男人,到五十多歲有病痛也要挺下去的霸氣大男人,再到四十多歲以音樂結識女伴的生意人,再到三十多歲健碩、風流的壯男,最後回到二十出頭那個有理想、勇氣、純真、對太太一往情深的少男,要說的就是懷念以往那男性主導的日子。

 

相對爸爸的多變,戲中的母親卻「只此一面」。母親景子從雪櫃出場一刻就定格在二十多歲那清純可人的少女形象上,即使父親是八十歲還是二十歲,景子都是那甜美的照顧者,努力適應不同的爸爸(男人)。這樣的處理,正正反映了卓也和(一眾)爸爸(也可能是編劇、導演)心中那美好的女性形象──體貼、順服、照顧入微、美麗、性感。相反,現代的女性卻被塑造成欠缺景子的優點,好像推銷員田中久惠和卓也的前度佐藤理沙在戲中就是男人的性伴,沒甚內涵、甚至是拖垮男人的負累。只是美津子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甘受縛,雖然不是戲中受崇拜的角色,也得到卓也的尊重。

 

可幸的是這個戲終究沒有止於懷古。雖然社會條件已不一樣,卓也從這個想像中的經歷(說是想像因為卓也前妻美津子在最後一場顯得對那五位「脫皮爸爸」一無所知)學習到母親的忍耐、積極、包容,以及父親的理想和勇氣,來面對他的婚姻(他簽了離婚協議書後再向美津子求婚)和工作(重拾拍電影的理想)。可是最後以分開家居的佈景引進軍機,以及一眾爸爸和卓也衝出來投放紙飛機,就令人想到導演想表達家庭對男人的束縛,和對那男性主導社會和文化的嚮往,未免和劇本那結局──卓也和美津子各自追尋自己理想和生活──並不一致。如果投放紙飛機的群眾也包括美津子,不知帶出的訊息和觀感會否更理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