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舞者各顯特色
文︰馮顯峰 | 上載日期︰2012年3月1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城市當代舞蹈團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24 - 25/2/201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繼去年初第一屆的《中國舞蹈向前看》後,「CCDC」本年再度廣邀兩岸三地的獨立舞者或舞團,聚在上環文娛中心,讓本港觀眾淺窺華人地區的現代舞景況。

 

內地.具實驗性

 

內地的作品有七個,佔整夜節目中的一半。來自鄭州,由袁時和陳琳所編的《醫生與病人》結構清晰:男醫生想控制女精神病人,而女病人卻一個彎腰、提腿,連番以靈巧的舞蹈動作,使醫生未能得逞。最後更製造出醫生反被控的意象。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正是法國哲學家傅柯在其《瘋癲與文明》中,以精神病院的例子中展示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傅柯認為這關係並非固定的,而是像一場遊戲。《醫生與病人》便利用了飾演病人的女舞者玩味的舞蹈,道破及逆轉這建構的權力關係。這類題材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發表,或許沒甚麼大不了。不過,袁和陳在一黨專政、中央集權的內地發表這作品,實在需要一份勇氣,以及藝術家的風骨。

 

另一個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還有北京趙航所編的《無命體》。其在場刊上的介紹為:「兩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在台上隨聲而動,形成即興效果。」看到這樣的介紹,本以為台上舞者,隨著台上的即興音樂,聞歌起舞。台燈亮起,只見兩位舞者站在台上,而不見音樂人。舞者一直靜止著,直至劇場內的某個角落,傳出觀眾的咳嗽聲,舞者動了一動。台下觀眾似乎找到了觀賞此作的玄機,於是劇場便傳出一陣又一陣的咳嗽聲。也許,這是多年來,最多觀眾患上重感冒的演出。隨著咳嗽聲、拍手聲、甚至叫喊聲,舞者在台上揮手、跌宕、俯身......直至台燈漸暗。一場即興演出就在觀眾的雀躍下完結。這類實驗性的作品在香港實在少見,也許是因為怕觀眾不受落,而影響到票房。其實當舞者能打破「第四面牆」,讓觀眾投入其中,那麼票房的憂慮只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

 

香港.活用多媒體

 

來自香港的兩個作品,均在他們的舞作中用上了錄像投影。在華人地區中,香港對資訊科技的運用似乎是最普遍的(或者,亦是最依賴)。兩個作品中,筆者認為曹德寶的《我自己和我自己》,不論結構、肢體及錄像運用,也比《結界達人》來得精彩。曹德寶利用錄像和小型模型屋,道破了地產商在廣告的渲染,以及港人成為「房奴」的辛酸。而當中一段曹德寶以格鬥般的舞蹈,融入格鬥遊戲的錄像的情節,一方面反映港人與科技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亦呈現出「房奴」是如格鬥般對抗房貸。一場夫子自道,巧妙運用了肢體和錄像,說穿不少港人的心聲。

 

台灣.回歸身體

 

正如曹誠淵所言,台灣的舞者「對身體運用的成熟自信,和對形式掌控的能力」。已是第二次參加《中國舞蹈向前看》的林素蓮,在去年的《喃喃》從她重心轉移為主的動作,已見她現代舞技巧基礎的扎實。那時的林動作雖然扎實,情感也能流露,但就力量而言還是有點幼嫰及薄弱。今年林的《粉墨登場》的兩位舞者如雙生兒,截然的動作,合拍的默契。即使她們的動作時同時異,但二人卻由始至終如同一體。二合為一,使舞蹈所產生的力量,實難想像是兩位女舞者所釋放的。

 

與去年相比,筆者更滿意去年的《中國舞蹈向前看》。一方面是節目的豐富性,去年分了節目一和節目二,使香港觀眾能欣賞到更多的獨立創作人的演出。另一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這樣大的國家在版圖的不同區域自會有她們獨有的異域文化。猶記得去年有位來自銀川的舞者,從敦煌壁畫取得靈感,融畫入舞,為觀眾帶來異域風情的演出。

縱然筆者較滿意去年的《中國舞蹈向前看》,但曹誠淵辦這個平台,讓中港台三地的年輕舞者聚在一起,實在極具意義。因為不論在中港台,也缺乏平台讓年輕舞者發表他們的作品,像《中國舞蹈向前看》這類的平台,正正提供了一個發表作品的平台,亦是讓舞者得以改善和進步的機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願以字為舞影留痕,望借文讓思緒飄揚。為2009和2011年IATC與香港舞蹈聯盟合辦的「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學員之一。文章曾刊於《舞蹈手扎》、《信報》、《文匯報》及《城市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