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逆反時間,評《Ellie, my Love》
文︰陶悸 | 上載日期︰2025年7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劇場空間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2025/06/12-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終於有機會看到2022年香港小劇場獎榮獲「最佳整體演出」及「最佳導演」作品—— 《Ellie, My Love》。實至名歸,預告將會於台南演出,非常驕傲團隊能將如此佳作帶出香港。

 

《Ellie, My Love》是劇場空間上年度製作,首演重演均在黑盒劇場,是劇場空間推理系列之一。原著作者為陳浩基,改編由黎曜銘執筆,由布韻婷、阮泓竣聯合導演,李妮珊、黃熙童、梁景堯、吳榮燊、阮泓竣演出。劇情講述某個晚上,一宗凶殺案的發生揭露了兩對夫妻之間錯綜複雜的糾纏,當中一對姊妹的愛恨與遺憾。

 

本作最大特色在於形體上運用了「倒帶」(rewind),不只作為舞台調度,更提升至一種美學層次,將逆反的時間感作為揭示兇案真相的引擎,能夠看出導演的匠心以及四位演員竭力排練的成果,流暢精細,令人驚艷。這種「人肉倒帶」能夠達致如此精準及充滿張力的呈現,而且沒有落入炫技的陷阱,實在地打開了空間,透露出角色心聲與幻想,豐富作品層次。

 

《Ellie, My Love》是一部由創傷而滯留的仇恨、為補償過去而操控他人的不安、為利益而發展出陰謀的私慾與希冀未來而滋養出的殘暴,四者交織出來的故事。但導演送了一份禮物給四位執迷於過去或未來的角色——另一個平行時空的美好。近年,不少荷里活電影都運用了平行時空的元素,平行時空的量子理論早就廣為大眾熟知/誤解,但人的大腦本身就能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平行時空,有時是幻覺、有時白日夢、有時是夢,只要你足夠執著。

 

「倒帶」,作為作品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的關鍵元素,這種人為時間操控,製造出一位觀眾所言:「違反人體力學的奇怪時間感」,而這種回放過去的揭露,正好與推理懸疑案揭示真相的性質不謀而合,那種違反人類觀看常態的視覺違和,更是體現出「追悔」這種情緒的荒誕與可悲。

 

不只如此,導演在時間操控中帶出了更多層次及敘事技巧。筆者認為,作品具現出不同時間樣態:順時針的劇情、逆時針的劇情(倒帶)、情節的插敘(真相揭示)、圍繞舞台順逆時針的腳步(囚牢與共犯)、投影機上的碼表(聯想成毀滅的倒數)、舞台裝置「發仔」(時分秒針對人性的掃描),還有第七種:人們的記憶與計劃。

 

那是誰的記憶?我們倒帶回到誰的記憶?這也是我對作品略感可惜的一點,敘事上被輕放的一點:真相的多樣性,偵探案的慣性真相交代取代了溝通,真相似乎只有一個版本。被不同人記憶所呈現的Ellie,逝者已矣,無話可說,大有可能被不同人記憶所扭曲,彷若羅生門。單以一種全知視角的呈現,反而更將真相埋入霧中,而當中時間正是扮演關鍵角色。

 

故事中對凶案真相一無所知的是妹妹,對真相掌握最多的是姐夫,但故事透過插敘透露各人之間的糾纏時,卻是以一個全知者的視角(包括只有姊妹二人知道的愛恨情仇),因此時而妹妹進入的是她自己的回憶,時而進入的是姐夫講述的真相。那麼在每個場景中,妹妹「滯留」(Retention)在什麼經驗之中就變得尤其重要(即是角色的immediate circumstances),但問題是,角色只能體驗到故事中順序的時間線(角色時間線);或是也能體驗到導演抽掉次序後的場次,演員見證到的劇情順序(演員時間線)?

 

敘事觀點和時間上的跳轉,導致角色不斷進出處於不同的認知階段,例如在姐姐被殺害的時候,導演安排妹妹作為角色/演員沿著圓形舞台逆時針走到身旁,從正在下殺手的妹夫手上接住了一支定型噴霧,頓時,舞台內外兩個時空形成了一個吊詭卻令人心碎的連結——未來的妹妹正目擊自己姐姐過去被殺的一幕,甚至帶有某種共犯的形象,這時妹妹處於姐夫揭露真相的認知階段(現在)回到過去,卻未見往後段落持續以這個視角切入。眼見導演有過一個如此匠心的處理,帶入嶄新的時間視角,發掘到更深刻的角色處境,卻未見發展下去,甚為可惜。

 

由於劇本需要,即使是同一個角色,在演出不同場景中需要跳轉至不同的時間階段,角色當刻所掌握的事實視點和記憶要不停切換,也許是這一點令演出難度大增,部份獨白和對質的場面略顯平淡,文戲比武戲遜色。另外,故事中後段有一種似乎要將各人動機和情節完整交代的趕急,有時會令角色動機不明。

 

不過,以上都不過雞蛋裏挑骨頭,只是一位觀眾被作品激勵起來而多多發想的腦洞,整部作品瑕不掩瑜,值得一看再看。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劇場表演者,應用人類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