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不倒的她》
藝評人:黎曜銘、邵善怡
主持:陳國慧
初稿整理:江祈穎
定稿:黎曜銘、邵善怡
《擊不倒的她》於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順利公演,是中英劇團首個結合藝術及體育的原創音樂劇,由本地多元音樂人盧宜均及新晉劇作家劉兆康包辦曲、詞及劇本,文化藝術與拳擊精神交織,以音樂展現情感,以拳擊標誌勇氣。黎曜銘、邵善怡及陳國慧三位藝評人從劇本設定、舞台設計、音樂動作、元素象徵、演員表現等方面,分析本次製作如何聯乘拳擊、連繫觀眾,以充滿力量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呈現一個不放棄的女性成長故事。
《擊不倒的她》講述一個初學打拳的女生小卿,從最初的迷惑,認為女生不應打拳或自覺難以突破,直到她在比賽後,遇到一位因傷退役的過氣拳手 Sunny,拜他為師學習拳擊,透過倆
師徒的相處,穿插交代 Sunny 十年前打拳的往事。小卿在中間經歷受傷,努力克服,最終建立自己的信念。
主題彰顯「擊不倒」的信念,並非執著於勝負
陳國慧認為,小卿在這勵志故事中相當重要,因為她是被擊而不倒的那一個,她的成長以及從低處翻身的歷程,還有身邊幫助她的人都佔據重要位置。但在音樂劇的形式下,情節的線索似乎較為簡化,但這可能反而讓觀眾更容易透過音樂或情緒去接近小卿這個角色。黎曜銘亦認同音樂劇劇本普遍來說會較為簡單。但與正劇需透過行動和事件來挖掘內心不同,透過音樂,角色可以透過詠嘆的方式直述內心想法。他亦指出劇本的處理並非執著於如何贏得比賽,而是強調「擊不倒」,例如最終拳賽中小卿有一下被對手擊倒,劇中以定格處理,再努力重新站起來,跟對手一人一揮拳後停頓,全劇完,能看出創作人著重的是無論輸贏也要再站起來的精神。
劇本為主角設定了許多難關或阻撓,例如愛情、親情、師徒關係及對手衝突。陳國慧認為這些枝節都營造著主角的一些掙扎或枷鎖,但這些女性掙扎的想像是比較典型化,而掙脫的呈現比較少,是令人意猶未盡的。黎曜銘認為要呈現「擊不倒」的信念和意志,就要找出主角最需要克服的阻撓是甚麼,他指出如在主角受傷不能打拳後,如何用盡方法克服困難站起這個位置以再加深挖掘,就可以更加顯示人物的立體或主題深度。陳國慧也認為作品需要觀眾代入小卿的信念裡面,但信念過於抽象——為何小卿那麼喜歡拳擊呢?劇本似乎需要更多角色塑造來呈現信念。
邵善怡認為喜歡某些興趣不需要有甚麼原因,由純粹接觸運動作契機,慢慢找到自己,逐步建立一種信念。她較重視舞台呈現,場地由始至終都狀似擂台,每位觀眾都會手持打氣棒,分成紅藍兩個對壘,氣氛非常熱烈,很令人代入拳賽來進入故事,而演出有現場音樂,其中鼓聲節拍配合拳擊的形體動作,節奏呈現甚具力量,亦令人易於進入情緒,而使信念建立挺順理成章。劇本採用雙線敘述,除了小卿尋找信念,也講述 Sunny 如何克服十年前的矛盾來到今天。兩人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對方,也是令整件事成立的原因。邵善怡認為作為音樂劇,其副線相當豐富,除了主要人物的建立,輔助角色的性格亦立體,每人背後都有故事。
「蝴蝶」象徵力量,「矜貴」象徵成就自己
黎曜銘覺得《擊不倒的她》上半場有很多象徵元素,譬如紋身、拍照、美甲、蝴蝶等,但未有進行呼應,未見滿足。而下半場隨即運用舞台象徵元素,例如 Sunny 喜歡拍靜態事物,因為他受傷後害怕動態;本身做美甲的小卿,打拳時指甲會爛掉;而紋身則轉化與小卿的傷疤,把它昇華為一隻蝴蝶,象徵主角再次騰飛,或將過去創傷轉化為力量,元素的運用呼應很多不同部份,亦昇華了角色。
邵善怡提及開場有些光點借代蝴蝶,並用形體動作象徵蝴蝶飛舞,牽引台上演員行動,象徵身體力量,而最後亦以蝴蝶詩意呈現擊不倒的形象,起了首尾呼應的點題作用。這個光點也有圍繞 Sunny 身上出現,代表他需要抓回的力量,令蝴蝶的象徵貫穿全劇。邵善怡亦留意到歌詞中「矜貴」這詞語會重覆出現,一開始代表傳統女性身份,例如要美甲扮靚、相夫教子,而隨劇情推進,「矜貴」慢慢轉化,透過建立自信、堅持信念,就可以成就自己的「矜貴」,這種價值由自身出發而非外在賦予。
真實與詩化動作,嚴肅與幽默之間的平衡
這次演出對演員要求很高,陳國慧看得到演員都花了很多功夫,他們除了要進行長時間體能訓練,為應對拳擊動作,也邀請了拳擊總會的教練來進行正式拳擊訓練,多方協調,令到真實感更能顯現。黎曜銘認同力量感很大,拳擊動作埋身到肉,毫無疑問能令人熱血沸騰。在如此語境下,如何去拿捏真實和舞台語彙之間的轉換尤為重要。陳國慧感到相當掙扎,在文化中心這個小而近的劇場裡,很能感受到演員的力量,但又很難真的拳拳到肉,更不可能呈現正式的拳賽配備,譬如戴牙套就不能唱歌,寫實就不會出現音樂。與此同時,拳擊動作又有轉化為詩意想像,富有舞蹈感的形體表演,令觀眾馳騁於角色內裡情緒狀態的轉化,或外在兩人之間的交流。
黎曜銘亦觀察到動作設計挺多樣化,在拳拳到肉的拳擊之外,譬如拳賽兩人對打之場面以較像舞蹈的方法展現,同時運用有慢動作揮拳等動作。邵善怡亦不從寫實角度切入,例如在方格上對打,一左一右朝不同方向定鏡揮拳,令人聯想到打機選角色畫面,設定有遊戲機感,而有一些如漫畫畫框的線條,例如粗線或速度線等,會令人有在追看動漫的感覺。黎曜銘認同演出整體偏向漫畫風,譬如Sunny請了三個副教練幫小卿,那三個人物設計比較非寫實,漫畫風很明顯,他尤其欣賞袁浩揚受傷位置不斷變換,由第一場沒有受傷,後一場持拐杖突然跳下台,又或在輪椅站起來,說「永遠不要相信你的敵人」,帶來驚喜令角色更有色彩。邵善怡認為三個副教練相當搞笑,其中座頭鯨從可愛和力量之間,轉換結合很流暢。這些搞笑元素不斷穿插,幽默感帶來平衡,使成長故事不過於嚴肅寫實。她還注意到舞台設定常呈現空間並置,例如同時呈現 Sunny 和阿捷十年前後的交流,或兩對師徒訓練或對戰在不同時空中交錯。轉換方式快速且非寫實,是很漫畫或電影的手法。
演員動作有力量,劉雨寧聲音極具穿透力
除了要操練體能打拳外,演員同時還要唱歌、舞蹈、形體表演,首演他們傾盡全力,尤其第一場所有演員包括群演,拳擊動作都充滿力量,邵善怡特別喜歡由劉雨寧飾演女主角小卿的跳唱功夫,用力拳擊之餘,同時唱歌而完全沒有喘氣,聲音極具穿透力,黎曜銘甚至曾以為是配音,聲線厚實而情感處理得很細緻,令人相當驚艷,足見唱功根底深厚。邵善怡亦提到座頭鯨唱功亮眼,有受女中音的專業訓練,可愛又有力量,在演與唱都做到兩者的分別。
陳國慧提到要在音樂劇處理運動元素,對演員能量發揮的要求是幾倍,要唱準廣東話歌詞已不容易,因節奏較快,有時未必聽得清楚,又或音響節奏會蓋過人聲,影響歌詞清晰度,觀眾難以投入其中,只能追字幕。邵善怡亦留意到有關賽事的歌曲要配合打拳、出拳的比賽節奏,通常唱得較快,而現場觀眾揮打動氣棒,聲音干擾更大。黎曜銘認為音樂劇唱歌部分其實等同說話,應要表現內容,最理想是觀眾聽到時,就已接收到他的說話內容,《擊不倒的她》多是詩意非對話地表達歌詞,令觀眾需看字幕來捉摸內容。但流行曲與音樂劇的歌詞應有不同技術處理,流行曲可以重複細聽,而音樂劇則是稍縱即逝的,瞬間未能捉到歌詞情緒,則未能細味箇中味道。某些旋律和歌詞重複出現(如「擊不倒」及「每一勾 每一揮」),有助觀眾進入語境。
舞台設計既寫實亦詩意,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
邵善怡欣賞《擊不倒的她》場景轉換的快速流暢,透過在台中間拉起一些隱藏光柱又或燈光變化,就有效變成酒吧、紋身店等場景。而拳擊比賽時則以燈光營造出四個方框,能輔助呈現四人兩師徒對決的比賽場景。另外舞台亦善用投影與燈光,如分手一幕的花瓣,以及漫畫框線等,創造出詩意呈現。
舞台設計利用了三面台,營造了富真實感的擂台,令人感覺置身其中,黎曜銘指出觀眾席在一些時刻會與舞台融為一體,在拳擊比賽的背景下,觀眾分坐紅藍兩邊,手持打氣棒面對擂台,突然間就變成拳擊比賽的場所,觀眾就成為劇中拳賽觀眾之一,現場氣氛熱烈,大大增強觀眾的投入感和沉浸感。陳國慧提到演出開頭司儀公告,只有在指定時間字幕有提示時,觀眾才能揮動打氣棒,這個時間有點難以拿捏,讓觀眾有些壓抑或不知所措,因為畢竟這是劇場而非真實拳賽。邵善怡則認為大家自知是觀眾,其實沒有責任要參與,可以選擇安靜地看,亦可以興奮熱烈地參與,有自由選擇。
文化及體育跨界聯乘
作為劇團劇季尾聲之作,陳國慧認為《擊不倒的她》成功結合了文化與拳擊,讓人聯想到香港劇場偶有嘗試將體育運動融入舞台作品,如跟足球有關的,香港話劇團的音樂劇《頂頭槌》、多空間的舞劇《球賽.奔分世界》、深圳歌劇舞劇院的舞劇《詠春》、劇場方程式的《乒乓男兒》。她指出體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表演,這種形式很值得在舞台上進行更多嘗試,如何將體育語彙轉化為舞台語言,如何作出情節安排,仍值得進一步思考如何轉化得更流暢。這亦挑戰表演者,如何同時追求動作的真實感,又能化為詩意想像,未來可以探索將更多不同運動搬上舞台的可能性。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