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排大膽見保險:上海越劇院——折子戲專場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25年3月2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25/03/01 7:30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今屆(第53屆)香港藝術節的戲曲部分外省戲帶來上海越劇院3個全本劇目和一場折子戲專場。而筆者則看了3月1日的折子戲。

 

上海越劇院成立於1955年,由大師袁雪芬為第一任院長,成員集當時響負盛名的藝術家如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陸錦花、呂瑞英、徐天红、吳小樓和金釆風等等。創作、改编及整理逾400齣古裝、歷史及現代劇。現除全女班紅樓團,還有男女合演一團。今次的折子戲除有劇團的中堅分子,更有男女中青演員參演外,亦外邀「越劇王子」趙志剛演出。

 

初看六個折子戲的詳情,感到編排既大膽同時亦保險。上半場3個由年青演員擔綱,下半場才由幾位梅花獎得主演出。这安排其實有點冒險,因本地看外省戲的觀眾多為捧「星」入場,換言之多是為看資深名家居多。對於年輕新秀不是不會接受,而是少看又多不認識,自然就少了分熱情。不過選演節目多是熱門劇目:《打金枝.闖宮》、《盤妻索妻.花園會》、《何文秀.算命》跟《紅樓夢.黛玉焚稿》等,均是觀眾喜愛的戲碼。這又見劇團審慎仔細的安排,保障節目的認受性和吸引力。

 

六個折子中除了《珍珠塔.前見姑》和《梅花魂.重台別》較少在港看到,其他大抵觀眾不會陌生。兩位梅花獎得主——方亞芬和章瑞虹合演的《梅花魂.重台別》是由袁、范派始祖在1945年從《二度梅》改编過來,2022由袁派领軍方亞芬復排,故是次應是首度在港上演。 生旦穿起别關出塞的宮裝,跟和番隊伍與宮人儀仗並列兩行,十分壯觀,這種排場在上海越劇較少見。劇院亦在音樂方面營造特別效果,引子孤冷而又接近關塞之聲跟傳統熱鬧的司鼓截然不同。而生旦亦以高亢嘹喨之音作惜別之歌,跟哀怨袂別之聲殊不相同。看到同是寄情傷感的故事,這復排演出跳出常見的框架,悲情卻大氣,跟部分越劇較油膩哀怨的曲目不同。這是形式和視野的擴展,给劇院在未來創新的道路上有更多選擇。

 

梅花獎演員王派花旦單仰萍的〈黛玉焚稿〉一折應是全場最需要唱功來演繹的一場。其動作不多,少在舞台上徘徊,絮步亦輕微,大半場靠坐在卧床邊,有心無力的狀態,雖有紫娟參扶在旁,欲起身而行亦欠精神。王派花旦此折的幽怨低迴,情感哀痛,在其嫻熟婉轉的腔調中完全是唱功的展演。全折簡約素淨,全不花巧,就算是歌聲的起伏也控制得平滑如綿。

 

外邀梅花獎得主趙志剛的《何文秀.算命》,是其拿手劇目,其中糅合了蘇州評弹唱腔的一段算命歌別致獨特,凸顯尹派特色。特別一提越劇跟移植到粵劇的版本最大不同處是何文秀是未能與其妻子見面,故不用像粵劇的小生要黏鬚扮鬼扮馬,在越劇反而是小生和二幫或老旦的對戲,風趣幽默為主。

 

粵劇《珍珠塔》也是由越劇《珍珠塔》移植過來,《珍珠塔.前見姑》相信香港觀眾應會較熟悉。河南方卿遭逢巨變,到襄陽探訪姑媽,望借取盆村上京赴考,卻遭勢利姑媽白眼,冷嘲熱諷奚落一番。 這個折子戲是陸派陸錦花創作,由親傳弟子徐標新演方卿,在這個戲中徐的窮生(鞋皮生)的做手身段和動作都幼细又分明,不急不躁,凸顯了窮生的形象。徐的唱腔亦醇樸實淨,悠揚悅耳。若論表現,徐當是一眾青年演員中最突出一位,飾姑媽的對手周燕兒表現亦好。但越劇的表達和演繹風格跟粵劇的不同,可謂各有特色。

 

其他青年演員予人鲜嫩感,跟名家同場,功力唱功尚待提升,但重要是予新人機會,讓劇種能繼續承傳下去。而這場節目開場後第一個亮點是連青年演員的穿戴,尤其盔頭,均比從前更華美精工,可見劇團多考慮,準備十足。不過,如欲一次飽覽不同流派而選折子戲,除非入場人士已對各流派有基本認識,倒不如全晚欣賞一兩種主流派演出好。另外,還是建議主辦除電子場刊能提供印刷簡介,方便觀眾閱覽。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