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的回音:2013-2017年香港劇本選輯與讀劇網上廣播計劃
2025年1月28日

(筆畫序)

 

胡境陽

 

香港編劇,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電視系,2019至2022年於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擔任駐團編劇及節目策劃。同時亦為自由身戲劇/編劇導師。

 

作品《聽搖滾的北京猿人》獲得IATC(HK) 劇評人獎2017年度編劇/劇本獎及第十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近作《案內人Hongkongshima》獲得IATC(HK) 劇評人獎2022年度編劇/劇本獎及獲提名年度演出獎。

 

作品《白色極樂商場漫遊》及《荒幕行人:OS1》分別於2011及2017年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提名,《白》劇收錄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之《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

 

郭永康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碩士(優異)學位,主修編劇。

 

在校期間曾獲Sam Leung’s Studio 獎學金及三度獲張達明劇作獎學金。憑《原則》於2018年獲提名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2019年獲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以及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編劇獎。憑《原則》放映版於2022年獲亞洲學院創意大獎2022香港區最佳劇本。憑《真實的謊言》於2019年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並於2020年獲提名IATC(HK) 劇評人獎年度劇本/編劇獎。其與許正平合寫的《皇都電姬》亦入圍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原則》(普通話版)獲新京報評選為年度新銳戲劇。

 

現任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經理及香港演藝學院兼職導師。

 

陳炳釗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劇場導演、編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曾創立實驗劇團「沙磚上」,2001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前往紐約進修及交流,回港後建立牛棚劇場。2012年,發動新文本運動。個人作品包括:《飛吧!臨流鳥,飛吧!》、《N.S.A.D.無異常發現》、《hamlet b.》、《電子城市》、《金龍》、《後殖民食神之歌》、《午睡》、《對倒.時光》、《會客室》、《鐵行里》及《月明星稀》。

 

陳敏斌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管理學碩士。早年於商界任市務及行政管理職務,其後活躍於劇場創作、藝術行政及戲劇教育工作。於第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獲頒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曾數度於香港小劇場獎獲提名最佳導演(包括《過河卒》)。自2008年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及藝術行政審批員,亦曾於首三屆之香港小劇場獎出任評審委員。近年創辦尋問者(Dasein Theatre and Production)。

 

陳敢權

 

2008至2023年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現為該劇團之桂冠導演。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導演系及編劇系主任十九年,致力培育編、導人才。他是亞洲少數擁有編、導、舞台設計、戲劇教育和舞台管理專業資歷的戲劇工作者。創作劇本連改編及翻譯作品逾百,獲舞台獎項無數。

 

張飛帆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及電視系,現為劇場空間文本創作總監。編劇作品包括《大狀王》、《一水南天》、《雄獅少年》、《時光倒流香港地》及《一屋寶貝》;憑《難忘郁達夫》及《危樓》獲提名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獎,2011年憑《天上人渣》獲提名第二十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2015年憑《棋廿三》獲第二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2022年憑《一水南天》獲提名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並獲最佳填詞獎。201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並於202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戲劇)」。

 

莊梅岩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心理學榮譽學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編劇系深造文憑畢業。英國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編劇碩士。除撰寫舞台劇外,亦從事劇本翻譯、改編、音樂劇及歌劇之文本創作。

 

憑《留守太平間》、《找個人和我上火星》、《法吻》、《聖荷西謀殺案》、《教授》、《5月35日》六度獲頒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2003年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傑出青年編劇獎。2004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獎學金赴美遊學。201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劇)。2012年獲《南華早報》選為香港廿五位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馮程程

 

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曾參與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臺北藝術節、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慕尼黑SPIELART藝術節委約創作項目。以香港及台北為創作基地,曾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同時為orleanlaiproject、No Discipline Ltd.、演摩莎劇團、再拒劇團、陳佾均之合作藝術家。橫跨十年之代表作《誰殺了大象》囊括2021年IATC(HK) 劇評人獎所有獎項提名,並獲得年度演出獎、年度劇本/編劇獎及年度舞台科藝/美術獎;台北首演獲牯嶺街小劇場2012年最佳年度演出;劇本收錄於《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近作《Birds Sing Louder in the City》(2020)及《親密 Claustrophobia》(2017)則以聲響為主要創作媒介。台港系列作品《鷹與潛鳥》(2017,台北)及其續篇《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2019,香港;2021,台北;2023,香港)探索話語與長時間演出策略。其他原創編導劇作包括《甜美生活》(2018)、《石頭與金子》(2015);導演作品:《大驅離》(2019)、《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2016)、《城市一切如常》(2014),並憑後者榮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劇場構作。

 

鄧正健

 

文化評論人,專欄作家,偶而寫詩,小說及劇場文本。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書店經理、文學雜誌編輯、大學講師。長期關注華文界文化藝術發展,並持續發表評論文章超過二十年。著有文集《道旁兒》、劇本《(而你們所知道的)中國式魔幻》、《安妮與聶政》。香港人,現居英國。

 

甄拔濤

 

一生人只做兩件事:藝術及教育。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署任校長、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2021-2022劇季)、前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民選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立足香港及德國劇場,《法蘭克福匯報》形容甄氏為當今亞洲炙手可熱的劇作家之一,至今已有七部劇作翻譯成德文上演。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2016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為首位華人得此殊榮,其作品曾受以下機構委約及邀請演出:德國慕尼黑新音樂雙年展、慕尼黑皇宮劇院、法蘭克福劇院、吉森國家劇院、弗賴堡劇院、蕯爾布魯根國家劇院、呂北克室內劇院、奧地利林茲劇院、加拿大蒙特利爾CINARS雙年展、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等。Suhrkamp Theater Verlag 代理甄氏部分劇作版權。

 

潘詩韻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編劇及劇場構作課程主管。潘氏畢業於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的編劇藝術碩士課程,研究興趣包括當代劇場的新劇場構作、跨領域及跨文化創作、科藝劇場、新劇本及表演文本精煉。曾編著多部戲劇專書及期刊,包括《消費時代的表演藝術》、《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陳友榮設計・本》及《好景——魯師傅與香港舞台》等。

 

劇場創作方面,潘氏是香港戲劇創作室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曾於紐約百靈鳥劇本精煉中心、丹麥歐丁劇團及加拿大班夫編劇實驗室作駐留藝術家,溫哥華PuSh國際藝術節任客席劇場構作,作品曾於歐洲、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及台灣等地上演。曾參與紐約世界劇場日「環球編劇劇本創作」項目;其作品《房間》入選紐約專業女性劇場工作者聯盟三十周年紀念藝術節;《家》入選羅納德.鄧肯編劇比賽優勝作品;《漂流》獲第六屆香港小劇場獎四項大獎及提名最佳劇本,後應邀參與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席勒藝術節文化交流項目;《小蠻腰》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編劇論壇多元文化短劇比賽;《水是枯竭》獲M1華文小劇場節委約製作;《一念間》獲康文署「新能量系列」委約製作。其他作品包括康文署主辦《迷鳥》、英皇娛樂主辦《奪命證人》,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被動式》及《禁色》,憑網上劇場《禁色》榮獲IATC(HK) 劇評人獎2020年度關注作品。

 

潘氏致力發展當代劇場的新文本寫作及劇場構作,與西九文化區聯合策劃「超越劇場構作」三年項目。跨領域作品包括與韻律泳運動員聯合創作的演談表演《時.間.流》。主要舞蹈劇場構作作品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製作《茫然先生》、《和光同塵》及《雪落下的聲音》,以及香港舞蹈團製作《一個人的哪吒》。

 

龍文康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畢業,主修舞台編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創作包括電影、電視、舞台劇三個不同媒介。舞台劇劇本作品《浮沙》奪得2009年臺北文學獎推薦獎。《維港乾了》(香港話劇團)於2016年奪第二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憑電影《樹大招風》(聯合編劇)獲第五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第三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