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艙守護隊》——演繹原創喜鬧劇
上載日期︰2024年2月29日

 

藝術類別︰戲劇 »

窮艙守護隊》——演繹原創喜鬧劇

討論劇目:《窮艙守護隊

藝評人:李博文、盧宜敬

主持:陳國慧

初稿整理:江祈穎

定稿:李博文、盧宜敬

 

《窮艙守護隊》為中英劇團全新的原創喜鬧劇,由創作到面向觀眾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包括主創團隊、導演、設計師、演員等都花盡心力為劇目注入不同養分。故事講述男主角因與母親一次不和,決定離家出走,尋找認為在月球生活的父親。為解決上月球的難題,在面臨清拆的宇宙大廈,他遇上四位被遺棄的落寞科學家。五人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堅守信念,把眾人希望放進太空艙。故事、角色設定,以及演員的演繹手法無疑令此劇定位為喜鬧劇,但當中探討的議題包括作為主線的母子關係卻比想像中更為嚴肅。是次「評深而論」繼續有主持人陳國慧,聯同兩位藝評人兼為戲劇構作李博文及導演盧宜敬,從劇本、演繹和舞台科技等角度解析《窮艙守護隊》。

 

故事結構疏散,角色追求未明

 

喜鬧劇大多都與一些瘋狂情節,例如偷情、錯摸有關,《窮艙守護隊》則主講母子情,故事內容相對簡單,有著溫情的元素,角色間亦有著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透過行動令自己充權,亦從中發現自己的初衷,明顯更靠著演員的演繹把故事中的戲劇性提高。作為觀眾,     在觀看喜鬧劇的過程中,都會偏愛觀看角色在不同狀況下,如何很不容易地解決問題、難關,但陳國慧認為這次作品內的角色所面對很多問題,都偏向迎刃而解,這樣對於演出節奏的掌握,發揮相對頗弱。

 

盧宜敬觀察到他觀看的場次中,基本上都是被笑聲包圍著,是值得嘉許的一點,有一批觀眾因演員的演繹、能量傳遞或演出的喜劇效果產生笑聲。但他同時觀察到,觀眾接收有落差,好像隱約分成兩邊,另一批觀眾則相對安靜,反應沒有很熱絡。這一種演出訊息上接收的落差,可能與年紀、生命經驗或喜劇節奏等等所影響。撇除觀眾口味的分別,會否有統一標準去衡量一個「笑位」是否有效,即使是喜鬧劇,都是回到最基本的戲劇行動——人物在故事中正在解決甚麼問題,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如故事是想帶出母子情,就要令觀眾更了解主角江耀曙所面對的原生家庭的缺失,導致與母親在故事開端便有著那麼的隔閡,從而表達出在故事中主角是如何面對與母親的關係;四位科學家面對窮困的狀態,但仍然盡力嘗試活出他們的生命,找到生命中有意義的地方。故事中夢幻、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情節,都應服務於該戲劇行動底下,才會被有效呈現。這樣在不同背景的角色登場,及接收故事同時,亦可有喜劇的感受。盧宜敬認為這些位置未能集中處理,觀眾難以明白角色們在故事中的追求是甚麼,難以定奪故事是以甚麼方向前進,故也難以定奪喜感的材料是否有效。

 

陳國慧亦同意以上觀點,故事中有著不同太空元素的內容,對於不太熟悉該方面知識的觀眾而言,故事中呈現出的元素亦真亦假,如看似厲害的重力波波是在淘寶買回來,太多元素混合的時候,讓人難以捉摸故事是往甚麼方向發展。觀眾可能在觀看喜鬧劇時,未必是在意故事內容或結構,反而一些簡單、無聊的錯摸,觀眾便會享受當中。而作品有較多位置因進退失據及尷尬的情況,導致觀眾處於在應否發笑還是感受當中溫情的兩難中。

 

李博文亦感到劇本定位模糊,如在角色賈藤鷹博士收手機的片段,同時與顧客跟主角交叉對話的呈現,當中嘗試展示出一些喜劇效果,但由於觀眾對於故事定位的不確定,便處於「應嘲笑博士的處境」還是「同情博士」之間,難以作出直接的反應,該情況在全劇中都不時出現。

 

形體營造笑點,但笑位未盡瘋狂

 

當劇本中有著瑕疵,或許也可以靠著演員的表演、節奏填補起來,這些瑕疵會被笑聲蓋過去。很多時候觀眾所追求的只是一個好笑的演出或歡樂的晚上。盧宜敬表示也因其中一橋段,賈藤鷹     博士講述從太空下降後受傷,蘋果肌(編註:諧音蘋果機,指蘋果手機)受傷所以只能用Android機,因為一種無厘頭的幽默感,而被擊中笑點。李博文提到被引至發笑,主要是因為演員嘗試利用肢體動作去完成任務的情節。其中一個是費洛蒙博士利用攪     拌混凝土的道具槍去作攪     拌動作,演員以肢體動作去模仿,再加上該道具放於下身位置進行動作,引發出喜感。另一情節為四位博士被麻醉槍擊中,四人合作,嘗試用嘴巴打開解藥     ,想盡辦法喝下解藥,亦令人感到有趣。可見演員嘗試利用身體克服障礙,在不同限制下解決問題,達至喜劇效果。

 

盧宜敬認為值得討論是為何該呈現方法觀眾較為受落,是因為該部分結構簡單,演員或角色在一個不能自由活動的情況,作出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角色想盡辦法取得解藥,但在觀眾觀感上看來,該困難是看似簡單,但對角色是一個生死悠關的難度。觀眾便能容易了解情境,再加上角色無所不用其極地完成挑戰,便能讓人產生喜悅的感覺。但劇中情境不時令觀眾難以明白角色的挑戰為何。可能應把情境設計得更混亂、角色每次面對難關都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狀態卻成功解決,又或者是以相反的處理,非常簡單的問題,人物設定為較愚蠢而變成難關。這些便能讓觀眾較了解當下所感到的喜悅為何。

 

是次演出亦因設定的不明確,難以捉摸笑的位置及理由,也引發觀眾墜入一個理性思考,如重力球能在網上購買,當它失效,為何不再購入一個?但這種理性思考其實在觀看喜鬧劇中是不必要的,便造成觀眾難以投入跟蹤故事發展。陳國慧亦同意以上種種原因,令觀眾難以完全享受於純粹的表演節奏。取解藥的情節設定各有好壞,一般喜鬧劇的情節,多是演員在台上作出大幅度的動作表演,而身體受限制下不能自由活動,要用甚麼的身體去表現不能動彈,對演員演繹是一大挑戰。設定是有趣亦好笑,但相對可以處理玩味的位置因而有所限制。

 

角色造型有趣

 

劇中角色的造型有玩味、有趣的部分,主角在利用重力球到達太空便遇見小王子,小王子在一般大眾印象是優雅及頸部的飄逸圍巾。劇中所呈現的圍巾造型以堅硬質感向上飄,把小王子一般形象以有趣方法展現,更顯玩味。另外,劉教授的造型亦跟港產片《國產凌凌漆》的角色造型相似。這些造型與觀眾生活的流行文化相通,令他們會有更多的聯想及喜感。李博文認為此劇參考了很多周星馳電影,不論是瀨尿牛丸的情節,或是劉教授的《國產凌凌漆》中文西造型,這種類似山寨式/互文式的處理,設計上有更多演員控制之下的甩漏,當觀眾能意會到便能產生喜感,是次作品在創作空間上可往此方向繼續探討發展。

 

盧宜敬提出,或者團隊也在探索另一個可能性,團隊或許不是花心思在喜鬧元素,反而花了一些篇幅放於小王子橋段,以及以相對溫情的處理作結。主角與母親在一個不明的時空再次相遇,帶出互相珍惜的話語。能夠藉此看出,團隊除了在喜鬧元素的探索中,同時劇本亦花了心思處理一些情感問題。主角去面對與父母之間的兩代溝通問題,最後了解到誰是他最在意、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劇本明顯嘗試解釋該議題。但亦相對因需兼顧喜鬧情節與元素,有關家庭的戲份較少發展,導致觀眾只能理解團隊嘗試用該路線完結故事,卻沒有太大感受。

 

當中四位科學家形象、造型雖然很明確,但在故事功能上都較為相似。李博文亦同意他們的背景與困境相近,同樣居住於宇宙大廈、如何維持生計、面對江包瑜把大廈收回。當然四位角色都有著不同的夢想與追求,如劉家年博士想完成撰寫他的科學家著作、水麗奈暗戀劉博士卻未被接受等等。這些個人追求都被那些共同面對的困境蓋過,解決難關才是較為迫切。回到故事內容,其中講述作為富二代的主角,生活無憂,追求爸爸作為夢想,如何改變這群博士。劇中過了五十年,但觀眾無法得知他們得到改變,只是知道他們是要解決無家可歸、維生的問題。關於每人的夢想,並沒有交代是否完全,無法得知是否大團圓結局,站於喜鬧劇的角度,略嫌不滿足。陳國慧認為四位博士都有發揮空間,但可能因要服務故事進行及目標,欠缺他們過去的刻劃,引致難捉摸他們的角色特色、性格,功能欠明確,只能透過一些外在形象令觀眾感到有趣。若有機會再次探索,可能這部分內容值得加重。

 

視覺效果豐富

 

上述提到某些山寨、土炮式的製作處理令其呈現喜鬧與玩味。而在佈景設計上,亦能看出心思,此劇利用燈光裝置營造太空的感覺,如開場的升空效果,令觀眾有著豐富的視覺享受。以一般喜鬧劇為準,李博文較為期待舞台上有更多的出入口。喜劇當中很多笑位的構成,都是來自於演員在一些狀況下出現錯摸。是次製作相對以簡潔來呈現舞台,便無法以門作為一個喜劇呈現,失去較多錯摸的機會。在許多的經典喜鬧作品中,門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不論產生的聲效或進出場,都可以製造許多歡樂氣氛。

 

盧宜敬認為舞台設計具有太空感,配合著投影、燈光,有一種太空漫遊的感覺,也猜想空間是否在設計一艘太空船。聲效連同主角一開始的關於父親的內心獨白,便定調了戲的某一種風格,類似電影《星際效應》的感覺。當觀眾有著這樣的期待,在往後一些跳脫的處理,如巨大的火鍋以電鰻作供電,便會有風格上的落差,才理解應以後者的處理方法觀賞作品。雖然不嚴重,但會有一點不適感。如何令舞台更有效利用,可能如上述增設更多出入口或門,及提供演員可以進行更大能量的走動空間,亦可考慮加入簡單低技術的機關。

 

他亦表示當舞台懸掛兩隻大象是有驚喜。而象的呈現在劇中都一直存在伏筆,演出舞台是一個大斜台,斜台背面是對著觀眾,底下作為宇宙大廈單位的空間,其上作為露台,當劇情進行到三分二時,便會轉換面向,便能發現有一隻金象在平台下。另外在開場的投影片段,小王子拿著的插畫是講述一條蛇吃掉了一頭「象」,是「象」的第一次出現。第三次出現象的元素,便是主角與母親在某一時空相遇時坐在機動遊戲中,形容是泰國機動遊戲的紀念品是一隻小木象,坐在上面像在太空上飄浮。「象」可看出是一個不停出現的母題。

 

陳國慧表示「象」看似在劇中很重要,但其意思暫沒有一個答案,可能來自於牠不是香港熟悉的動物文化,在閱讀上便產生很多疑問。李博文亦對此有著疑問,更會對此存在著一種期待故事會如何使用牠。就如莎劇《仲夏夜之夢》利用了類似《羅密歐與茱麗葉》作為其中一段戲中戲,情境有一隻獅子存在,是一個奇怪的元素。就如劇中的大象,一直期待他如何打破當中的情境或發展,改變整個戲的氣氛,但都沒有發生。當觀看到最後部分,了解到「象」是很重要的意象,但又無法了解當中的玄機。在劇情最後母子相聚時,當中的深情對話似是整部戲中的重點。當「象」出現於舞台中央,兩位演員更是坐於「象」上,有漂亮的燈光,伴隨著那兩隻「象」不斷升高降低進行對話。但因以上問題便有點無法集中接收該段對白及話語的力量。

 

期望藝術科技可以發展成敘事

 

喜鬧劇效果可透過low Tech的技術來營造出來,而是次製作反而應用了一些先進的藝術科技於演出上。盧宜敬指出其中一個情境是角色方丈以量子佛學解答江包瑜     的問題。剛開始是以為演員某些動作配合投影影片的波動,形造角色撥動物體。實際上是利用了動作捕捉(Motion tracking)作呈現,影片是即時地配合演員的某些動作移動,再生成影像,使用該科技是值得欣賞。雖然如此,在觀眾角度可能未必會了解到是運用該科技。

 

李博文亦有觀察到在四位科學家一片混亂中聊天的情節中,能感覺到聲音從不同方位而來,可能使用了葵青劇院     的沉浸式音響裝置。亦在小王子及主角出場時,在大斜台上有追蹤燈跟著演員移動,但並不是傳統的從觀眾席上方照向舞台的追蹤燈,是從舞台上方向電腦燈以追蹤的技巧作呈現。

 

陳國慧最亦指出有相當不平凡的感受,不論在音響有著沉浸式的感受與音響的回蕩、燈光的變化,在一個相對的舞台空間,需要很多技術支援,及在設計上有特別的安排。能預測這些技術在本地的創作中會越來越多,亦希望這些都能用於作品敍事當中。有時候技術可以發展得很快,如何用節奏、表演等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創作戲劇最重要的初衷,寄望創作人可以繼續在這方面探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