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從武到舞(無)的身心凝合
文︰格子 | 上載日期︰2024年1月1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凝》:《尋》〈十八鶴翅手〉(攝影:Mak Cheong-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節目︰《凝》 »
主辦︰香港舞蹈團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日期︰8/12/2023 7: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香港舞蹈團《凝》這作品源於為期三年的「中國舞蹈與中國武術之交互研究與成果呈現計劃」,藝術總監楊雲濤與舞蹈員透過長期專業的武術訓練,練習身心達致同步的連結狀態。楊雲濤在報章受訪曾表示,這個作品不是以舞蹈來呈現武術,反而是由武術來鍛鍊舞者身體感覺和表現狀態,然後「打破/放下/重塑」自己的身體。《凝》早年因為疫情改為網上播放,今年終於首次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作現場演出。作品於2022年榮獲香港舞蹈年獎「傑出網上製作」,而《凝》之選段〈靜聽松風〉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


《凝》有兩幕七場分別是,《自知》(《尋》、《蓄》、《影》)和《自在》(《融》、《和》、《雙》、《凝》),由於篇幅有限,每場編舞在此不贅述,反而演出更想要帶出楊雲濤所說的「一種身體狀態的直接呈現」。甫開始大白光底下,九位舞者展現腰馬合一,硬橋硬馬地耍出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蔡李佛五形拳、白鶴十八鶴翅手等功夫,清清楚楚地讓觀眾看見招式套路。初時還納悶不會整個演出都是耍拳吧,結果當然不是。耍完拳後舞台燈光轉暗,每一場舞者們的每個動作,一快,一慢,一重,一輕,一碰,一離,在燈光和音效的設計下,演出由實轉虛的氣場和氛圍。舞者們很努力的向觀眾呈現計劃的成果,結合功夫修練和藝術表現的訓練,嘗試探索武術重新了解身體四肢,覺察自己身體和每個動作,意識和身體並非二元對立,如何有意識地連結身體才是最重要。

 

《凝》:(左)《融》〈如一〉、《尋》〈十八鶴翅手〉(攝影:Mak Cheong-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舞」與「武」兩者其實頗有淵源,舞蹈是肢體動作但配以音樂和編排,衍生出不同程度的文化藝術涵意和娛樂表演。武術是肢體運動重訓,主要偏向防衛功能和強身健體,但古時宮廷也會有舞武舞刀舞劍,而戲曲表演中又會有武打戲情節。兩者呈現狀態與觀感看似不同,實際又非如此割裂。我覺得《凝》是有點難以定義的舞蹈作品,既不是以舞蹈來呈現武術,亦非只是單純的表現舞蹈。舞者們一貫依照編舞排練演出或是模仿某種形態,變成一種很機械化的狀態,而觀眾亦很明白這是一場舞蹈表演。猜想研習計劃是要舞者們透過習武,去做到身體的無意識,要忘記那些舞蹈步法,摒棄模仿的肢體動作,身心自然隨神動靜。記得《倚天屠龍記》太極張三丰教授張無忌太極劍法後問他還記得多少,最後張無忌說招式全都忘了,以無法為有法達至高境界。所以從首幕耍拳《自知》的套路尋覓,到最後《自在》的忘形歸零,大抵編舞和舞者們的身心狀態也是如此。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格子,八零年代出生,香港新界人,愛吃愛煮愛寫愛看電影,最愛的詩人是西西,最怕沒有幽默感和方向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