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一通回電;說一回夢語;嘗一味人生——《女人節.男人事2023》【女.篇】
文︰鄭樂希 | 上載日期︰2023年11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Arts’ Options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22/10/2023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說來有趣,這次觀看《女人節.男人事2023》【女.篇】,確令筆者甚感驚嘆,也頗為始料不及。既沒想過會是一齣「獨角戲」,也沒想過舞台佈置,竟如此簡單,更沒想過最終的演出效果竟如此出色,故若要論及整體觀感,並予以分數,相信已有十之八九。

 

Arts’ Options是次的演出於筆者看來確實頗為大膽,需知道賽馬會黑盒劇場的舞台空間並不算充裕,獨幕劇沒有落幕間場的支援,故在如此特別的場地,上演一場獨角戲,注定不會有極具規模的舞台裝置,及聲勢浩大的觀感效果。筆者本以為導演與舞台設計組,應會盡可能地善用舞台的每一寸空間,同時任用盡可能多的演員,以營造引人注目的舞台氛圍。但主辦方非但只為舞台添置「一桌一椅」(第二場除外,有「一床一櫃」),更大膽地「三用」「獨角戲」的演繹方式,以一人之力,完成內心獨白的闡述、分飾多角等艱巨任務,着實可謂「膽大至極」,對編劇之筆力、導演之功架、演員之魅力,無一不是一大挑戰。然事實證明,現代主義建築大師Mies Van der Rohe所提倡之哲思「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此中的魅力之巨,亙古皆是初看尤自驚嘆,再看滿席駭然,三看蜀地回甘;不由有嘆巧匠之手以簡馭繁,唯恐鄙身之感致其遺漏,只惜刻下之情舍客回甘。

 

舞台之設計從不求花巧奪目,簡潔明瞭即可;一劇之本從不需天馬行空,致人入勝即可;導演之功架不入喧嘩取寵之列,條理分明、取之有道即可。

 

「獨角戲」之難,不只在於演員需靠一己之力維持長時間的表演狀態,藉此吸引觀眾的目光,其中沒有對話,沒有交流,更遑論互動,可見此中挑戰性之大。同時「獨角戲」之選取,又必須證明其必要性:「即能突顯「獨角戲」與其他表演形式如:多演員演出、默劇等在舞台效果及演繹特點上的異同;同時,有著能以單一演員,營造出比多演員演繹更多樣化的能力,如分飾多角的跨時空對談,同一角色但提供更多角度的切入點等,若「獨角戲」能達致以上所述之境界,方能是一齣「有必要以獨角戲形式演繹的一齣好戲」。有鑒於此,【女.篇】的三場作品皆可謂相當不俗,尤值嘉許。

 

第一場《See you again》的創作演員潘碧琪小姐,分飾劇中的孫女及外婆,該演出以孫女與客戶的電話對談開展,揭示現代女性於職場中受性別定型所限的悲哀,孫女於氣餒之際,突然想起外婆送給她的玩具車,舞台隨即進行了一場「以椅代車」的「回憶追逐」,舞台燈光隨回憶的思緒熄滅,演員藉此機會換上旗袍、高跟鞋,繼以外婆的形象示人,與孫女本來「倒戴」的鴨嘴帽、運動波鞋、「男人婆」的衣着,形成鮮明對比,使觀眾能輕易隨着演員的衣着而轉換情景。外婆之經歷有別於孫女,外婆曾經歷日治時期,在丈夫被日軍拘留之時,仍四處奔走,苦索解救丈夫之法,可見其堅強。日治時期過後,憑一幾之力,把丈夫託付的相機舖生意辦得有聲有色,可見女性也能獨當一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劇情亦呼應前段,結尾是孫女從外婆的經歷中自我開解,毅然承受現實的打擊,直面不如己意的人生。婆孫二人雖毫無互動,卻在不經意間,完成了跨時空的角色對談,並豐富了整體的劇情演進及情感昇華,可見,不論編、導、演也相當出色。

 

而談及第二場《咸魚》的演出,就不得不嘉許洪迎喜小姐的出色演出,其中拿捏夢中癲狂與現實不順的反差極為出色,亦毫無包袱投入演出,為演出帶來極大張力,輔以燈光閃爍,一時間使人如臨夢境,沉醉其中,似幻似真。據她本人所說,《咸魚》的劇本構成,是夢境的縮影,也是所謂的夢語,以夢來說話,以虛幻訴說真實,又以真實襯托虛幻,其中虛實交錯,有如人世起伏,似患似失,終不知何時何處何人,夢回開初,恍如隔世,夢醒時分,卻不知誰人誰事誰物。劇本的構成就如大夢一場,夢中人的癲狂,怒斥着人裏話的控訴;局中人的愁緒,傾吐着迴盪的夢語,彷彿告訴着觀眾,此夢此情此事皆是真的,只是,你卻從不知何謂真假,因夢不會告訴你答案,正如你自己也不會。

 

編劇於場刊寫下「是咸魚夢見自己是電話,還是電話夢見自己是條咸魚?」或許筆者也解答不了,只知道,我夢見的,是一通撥通了的電話,沒有按鍵,沒有期許,卻偏偏得到回應。

 

《咸魚》一劇,沒有交流,沒有互動,有的只是主角對着電話的談話聲,主角沒有向觀眾訴說一字一句,但電話卻把這些話說得一句不剩,實令筆者為之一凜,確實出色。

 

第三場的《小菜一碟》,從名字的選取已令筆者甚為欣賞,此劇講述主角(勞敏心 飾)一家數代相繼患癌,面對命中注定的厄運,加之作為擁有不同身分如:母親、女兒、妹妹、姐姐、一家之主等的角色,面對着一定的角色衝突,心境亦隨人生變幻而有所變化,以致由最初的「未確診」、「家人相繼確診」、「擔心自己確診」、「諱疾忌醫」、「真正確診」、「怨天尤人」、「安然接受」、蛻變至後來能輕輕說一句「小菜一碟」的心境。

 

這埸演出甚具心思,與前兩場的方式截然不同,雖同樣以一人演出,卻以「與觀眾對話」的形式呈現,劇本的設定是主角一邊烹飪,一邊向直播室中的聽眾吐露心聲,故觀眾能感受到直接對話的意味。只是令筆者驚訝的是,筆者從沒想過一個演員「自說自話」的獨白,竟能如此引人入勝,幾乎毫無冷場,演員的表情和語氣完全表露出「小菜一碟」的感受,前後的表達相當一致,非常出色。

 

而最令筆者欣賞的是在舞台上煮一道菜的安排,由最初演員下鍋,至最終的上菜,就彷似劇中主角完成其心態蛻變的過程,由起初的迷惘與一無所知,推演至後來只覺是「小菜一碟」的心境躍進,語帶相關,其意無窮,而演員在劇中「加鹽加醋」以此調味的舉動,無疑影射了人世的五味: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乃至端鍋上菜,方能嘗其滋味。而編劇結尾所寫的一句:「起菜,請慢用」更是畫龍點睛,與劇中演員不斷自嘲自身患癌的經歷相映成趣,演員樂觀開朗的演出,反使劇終時的「請慢用」變得毫無諷刺的意味。

 

人世百味,苦嚐盡,甘,也或許不來,但正如主角所感,當中又有何分別?再多的苦痛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再多的調味也不過是構成「小菜」的一部分,既然無法選擇這碟小菜的調味,何不細細品嚐,嚐盡其中的五味人生?

 

觀劇過後,主辦方把劇中烹飪的節瓜蝦米粉絲派給觀眾享用,眾人都大快朵頤,那時我在想,它們嚐的是旁人的「五味人生」,還是自己的呢?但很快,我就知道他們在吃的那碟節瓜蝦米粉絲,或許不是他們想像中的味道,只是他們此刻的舉動,無疑為烹飪自身人生的那碟「小菜」添上了一絲風味,或酸甜,或苦辣,或鹹至乏味,也許只有他們方能知曉。

 

筆者知道的是,此時此地此境,屬於我人生中的那碟「小菜」,正默默地添上了一點——「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閑時不愛閱讀,唯好寫作。所信寫作者均有「三筆」,謹以「筆觸」為首、「筆力」為輔、「筆法」為末,始能字句鏗鏘,下筆生花。晚雖不才,謹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