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戲劇的無限可能——談桂林藝術節2023
文︰時惠文 | 上載日期︰2023年11月14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小島餘香阿伊亞 »
主辦︰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央戲劇學院
地點︰湖心島, 七星岩洞
日期︰28-29/10/2023 3pm, 28/10/2023 7pm
城市︰桂林 »
藝術類別︰戲劇 »

初到桂林,一下高鐵就感受到生活節奏的變化,整個人都慢了下來,沉浸在丹桂飃香的山水畫卷中。雖只有停留短短三日,我卻有幸觀賞了桂林藝術節七場不同類型的演出,其中香港話劇團 X 進劇場的《小島.餘香》讀劇和格魯吉亞‧紹塔‧魯斯塔維利國立戲劇電影大學的《阿伊亞》反差最大,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撞擊觀眾心靈。

 

香港話劇團 X 進劇場 《小島.餘香》讀劇沙龍

(照片由桂林藝術節 提供)

 

《小島.餘香》是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哲理小品,它以愛情為載體,探討人生的狀態與選擇。作品三十年前寫成,以深刻的意象和雋永的文字成爲香港話劇的經典之作。讀劇沙龍對内地尤其是桂林的觀眾來説是新鮮的體驗,舞臺設在湖心島——穿梭的觀光艇、游客刻字的小竹林、偶爾飛過的蚊蟲都與劇中細節一一對應,環境融入表演,渾然天成。演員陳麗珠和陳淑儀對聲綫的把控力極强,兩人對話既有一種都市男女打情罵俏的張力,又隱隱有一種《等待戈多》的虛無,虛實之間轉換自如,角色塑造也充盈立體。尤其是陳麗珠對蘇青的塑造,柔美與堅韌兼具,少女感與熟女相並存,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是香港舞臺上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除了兩位資深話劇演員用純正的廣東話聲情並茂地讀劇之外,本次沙龍還有劇作家潘惠森用普通話做旁白。不難看出,潘老師不僅掌控著全劇的戲劇節奏,還通過讀劇過了把戯癮。現場觀眾紛紛表示喜愛這樣的表演形式:通過對文本的想象觀眾仿佛參與到表演中。兩場演出後的提問環節,都接近一個小時,觀眾有很多高質量問題——從讀劇的形式到文本的深意,從環境戲劇到結局的解釋等等。主創人員耐心地一一解答,與臺下觀眾誠意交流,在這樣獨特而優美的環境下以劇會友,美哉美哉!

 

現場觀眾反應熱烈

(照片由桂林藝術節 提供)

 

《阿伊亞》在七星岩洞内演出,相對湖心島來説,岩洞是一個封閉的、更接近傳統劇場的環境。與《小島》恰恰相反,《阿伊亞》是一句臺詞都沒有的形體戲劇,演員們用風暴般的肢體動作演繹希臘神話中魔女美狄亞的故事,為美狄亞之所以成爲美狄亞做新的注解,也有明顯的女性主義表達。劇中人物表現出的貪婪、癲狂和動物性,與黑暗神秘的岩洞似乎達成了一種巧妙的共識。全劇雖沒有語言的加持,卻能高效地進行敘事。很難想象一群大學生可以做出如此成熟的作品,並在近乎癲狂的感情宣泄中做到了精準的身體控制。觀劇的一個小時,我都處於靈魂出竅的狀態,説實話我不知道經歷了甚麽,但《阿伊亞》絕對是重塑戲劇的一次成功嘗試。

 

桂林藝術節開幕式上,還提到了「傳承」的重要性。香港的潘惠森以詩意的文字體展現出粵語話劇的獨特韻味,用獨到的哲思賦予《小島》經久不衰的永恆性,這是傳承的一種可能性。而格魯吉亞的年輕藝術家們用去文字化的表演探求人性之惡的源頭,衝破既定的表演形式,用最直觀原始的方式尋根,是傳承的另一種可能。前者精雕細琢語言,後者創造出新的戲劇語言。

 

藝術家們在主論壇上討論青年戲劇人才發展

左:國家話劇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 王曉鷹教授 右: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 潘惠森先生

(照片由桂林藝術節 提供)

 

最後想談談2023桂林藝術節的主題——「共生」。在有限的幾天劇場體驗中(10月27—29日),我觀察到了三種「共生」:一種是開幕式上見證的「新老共生」,即對傳統的堅持和歷史的延續,由老一輩藝術(世)家帶著新生代藝術家為中國舞臺藝術傳承、接力;一種是世界戲劇爭奇鬥艷的「中外共生」,即王曉鷹教授在研討會上所說的不同文化互相學習、追趕、切磋、激蕩的戲劇精神,一種不局限于形式與技巧,身體和語言,而是通達到人類共性和哲學層面的戲劇嘗試;最後是 「自然與人類的共生」,把劇場放到環境裏有機地融合(如《小島.餘香》的湖心島,《阿伊亞》的七星岩洞等等)。當環境本身的戲劇性被發掘出來,又被運用得恰到好處時,就是桂林這座城市得天獨厚的「天人合一」了。

 

(此為〈【桂林藝術節.隨筆】兩種極端的戲劇可能——評讀劇《小島.餘香》、形體戲劇《阿伊亞》〉延伸版)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復旦大學英文系,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獲香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當代詩歌。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專業會員,出版了二十餘篇劇評及藝術評論。她更為PolyU CPCE語文及傳意學部創辦了雙語雜誌《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