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揚波》:從舞滙上感受英歌文化特色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23年8月3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水不揚波》 »
主辦︰香港舞蹈總會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08/2023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 »

香港舞蹈總會是次製作的大型舞劇《水不揚波》,是今年中華文化舞蹈節的其中一個重要節目。主演的舞者除了有香港的專業舞蹈員及參與群舞演出的七個本地私營舞蹈團,還特邀了普寧市富美青年英歌隊合作交流演出。觀眾可以從作品的背景和內容之中,認識更多這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英歌,及其團結的精神。

 

《水不揚波》是講述在某個年代居住在內陸北方的鄉民,因戰亂天災,迫使歷代「流人」南遷。故事創作的背景引述「潮汕鄉賢,帶著團結族人的英歌,落戶香江。」當年有大批潮籍移民於戰後來港定居,英歌就是在此時傳入香港。英歌舞團員會扮演《水滸傳》中的不同角色,而此舞劇在創作的細節上加入了英歌隊員在角色中的一些特色。英歌隊的頭槌扮作秦明或關勝,二槌扮李逵,三槌扮魯智,四槌扮武松。此舞劇的序幕上,英歌四頭槌畫臉掛鬚,是為了隱藏身份,帶領族人南遷。劇中主角潮兒(陳映熹 飾),在第一幕以玄武靈蛇探路的一段舞,就是融合了英歌隊伍結構和角色上的元素,英歌的前導者扮演時遷,負責舞蛇。英歌隊的總指揮,是司鼓者宋江,而劇中南遷族人的頭領,是潮兒的父親流遷(楊浩 飾)。

 

《水不揚波》攝影:Henry Wong @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總會提供)

 

故事描述南遷的路途遙遠崎嶇,潮兒失足掉崖被大海捲走,天后(何泳濘 飾)令海變得平靜,潮兒被漁民救起,但與其父親失散。從前華南沿海區域,如潮汕和香港,民間百姓對於媽祖的信仰相當重視,英歌舞的流傳,也是因為潮州族群為慶祝神誕或節慶而表演的傳統。故事繼續發展至父尋子,歷盡艱辛後最終團圓,並在新定居的地方與不同族群的鄉民和睦共處,繼續繁衍。這是相應潮族後裔思鄉之情及尊崇媽祖信仰,團結族群繼續傳承英歌。尾聲由普寧市的英歌隊表演在天后誕時巡遊的舞蹈,讓觀眾欣賞到傳統英歌氣勢如虹的場面。

 

是次舞劇的編創風格和表達形式,跟香港舞蹈團較前期的作品風格相似,劇情令筆者回憶起學生時期看過的《遷界》,是從前新界區域「瀝源」的本土歷史故事,同樣是關於大批人民南移到港的舞劇。海浪和天后娘娘出現的場景,亦聯想起另一齣舞劇《媽祖》。《水不揚波》雖然是原創舞劇,但有許多場景都很明顯感覺較似大滙集的演出。由於參與群舞演出的舞者來自不同的私營團體,大部分群舞員都是業餘的舞者或不同年齡的學生,舞蹈技巧和表演的能力都各有不同,跟幾位主演的專業舞者同台演出,看得出有很大的落差。雖然編舞的設計有連貫性的結構,佈景、燈光和影像製作出美麗的舞台效果,編排的舞蹈動作、舞者移動的位置和排列的圖形看起來理應是優美的,但可惜群舞的演員未能做到像專業舞者般的水準,部份舞者甚至連音樂的節奏都未能充分掌握,每當需要做出人浪效果或有較複雜的花式技術時,就會顯得散亂。在運用道具或舞蹈動作的難度上,並非所有合演的舞者都能夠駕馭,做得到跟演得好是兩碼子的事。

 

《水不揚波》攝影:Henry Wong @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總會提供)

 

而幾位主演的專業舞蹈員的表現則值得讚賞,他們的技巧和情感都收放自如,表現出色。特別驚喜的是主演潮兒一角的舞者陳映熹,她女扮男裝演活了角色身手敏捷有衝勁的姿態,比男舞者顯得更加精力充沛,只是舞姿依然帶着少許女性化的感覺,若可略為調整一下手勢,效果應該會更好。

 

以兩地文化交流為目的,是次演出的確可以讓一眾參與演出及製作的藝術工作者認識更多傳統的中國民間舞,特別是對年輕舞者來說,平時較少機會接觸到英歌舞,因為香港的中國舞課程教材主要來自北京,舞蹈學生對東北秧歌會較熟識。在觀眾的角度,雖然整體上會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但仍可認識英歌舞的風格特色和感受其團結的精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