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粵劇遇上現代舞台:談《天鴿.情》的藝術與技術
文︰Franky | 上載日期︰2023年8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天鴿.情 »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演出單位︰振華聲粵藝會 »
地點︰金沙劇場
日期︰29/7/2023 7:45pm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曲 »

多媒體粵劇長劇《天鴿.情》作為澳門藝術節的節目,於此姑且談一談當中的藝術問題。

 

演出的官方介紹稱「其演出糅合傳統粵劇的精萃和現代劇場的多媒體技術,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歌頌澳門人愛國愛澳、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筆者留意到的舞台技術效果,大致來說有聲效、燈光、投影背幕、佈景等,相比一般在永樂戲院上演,也有燈光、投影背幕、佈景及聲效基本使用現場樂班的粵劇,《天鴿.情》在媒介運用的多寡上,似乎只多了電腦聲效一種。

 

「多媒體」一詞按字面解釋,是指同時運用兩種以上的媒介,然而,包括粵劇在內的戲劇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糅合多種媒介或美學的綜合藝術,這裡所強調的「多媒體」,似乎更多是指,相比澳門一般的粵劇演出,《天鴿.情》在舞台技術上的升級(還記得小學上的電腦課,「多媒體」也有少許傳統意味)。粵劇作為一種傳統的表演藝術,如何在當代繼續發展,拉近與新生代的距離,早有不少思考、討論及實踐嘗試,其中粵劇「程式化」的特性,使其獨特的美感很大程度上要依託於其既定的表演程式才得以展現。因此,要對粵劇的表演形式作出更改,筆者認為應當深入挖掘、掌握及保留粵劇美學的精髓,再將之與新技術作深度及有機的結合,其他為了噱頭而將各種東、西、新、舊概念「炒埋一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粵劇帶有明顯的「虛擬性」美學特點,故事情節要表達的信息,主要有賴演員的身段做手,乃至戲文內容來傳達,而當「新的」舞台技術介入時,亦當注意保留及尊重這些粵劇美學的表現原則。筆者比較欣賞的是,演出中關於主角送飯上樓的情節,在台板上投射出一段一段長方形的燈光,以表示後樓梯的台階,再配合演員的身段來呈現出角色正在攀爬樓梯的情節,這是傳統粵劇表演形式和現代舞台技術有機結合的較佳例子。粵劇在舞台效果上的創新,理應遵從這一思路去研想,但孤例不立證,就整體演出而言,兩者的結合程度是否達到官方所指的「別出心裁」的水平則見仁見智。

 

《天鴿情》中的燈光使用(由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提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戲曲在昔日往往要在物理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演出,因此,演化出「虛擬性」這個美學特點,相應的美學距離亦因此產生,當現代舞台技術介入或在演出中取得更大話語權的時候,很容易影響到這種美學距離,例如演出在聲效的運用上,使用了諸多如風聲、雨聲、雷聲等聲效來重現天鴿吹襲的情況,令台上所搬演的情節更為真實,但問題是事事求真的寫實風格,並非粵劇強調「虛擬性」的原有美學取向,比如《再世紅梅記》李慧娘以水䄂功來表示施展法術的一段,假如加入強效的燈光、聲音、巨型投影背幕乃至各式舞台裝置,真的把陰風陣陣、飛沙走石的效果呈現台上,那觀眾還能否仔細地欣賞到演員優雅的水䄂功架?筆者認為,答案未必是否定的,端看這些舞台技術與演員表現之間能否作出好的配合,釐清本末主次,讓舞台技術能對演員作出烘托效果,畢竟戲是靠人來演的,粵劇作為傳統的戲劇,演出應以演員老倌為主。

 

在《天鴿.情》各種舞台技術或「媒體」當中,不得不說那大面積的投影背幕佔據了相當大的話語份額,這種設備在永樂戲院的粵劇演出中也會使用,但筆者向來是反對的,原因是LED顯示幕的亮光不比專業的舞台燈具,設備質量較差的顯示屏其實十分刺眼,而且作為正對觀眾的舞台背景,觀眾要觀演就得長時間接受那刺眼的強光,筆者就曾經在本澳某處觀賞粵劇時,眼睛受不了如此刺激而中途離場。更重要的是,演出中的背幕所投影的,是故事情節中的具體背景,雖有噴水池、大三巴等具有建築美的背景,但亦有諸如河邊新街、大廈外牆及醫院內景等圖片,如此寫實、如此「近」的距離,似乎有違粵劇為了突出美感而寧虛莫實的取向。

 

《天鴿情》劇照(由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提供)

 

運用現代舞台技術來為傳統粵劇注入活力顯然是好的,這也符合粵劇藝術本身的發展進程,就如當初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粵劇樂班使用西洋弦樂已成常態,但關鍵是在融合過程中緊緊掌握粵劇藝術的精粹,思考這些現代舞台技術如何更好地提升、呈現粵劇獨有的美學,尤其注意虛實相間的節奏及距離問題,例如投影背幕的圖片尚有醫用點滴及具體街景之間,微觀與宏觀角度的問題有待處理,這些都是影響粵劇藝術內部肌理的要素,不可不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澳門土生土長九零後,澳大中文系出身。寫稿為生,看劇度日,讀書取樂,悶棍一名。南音粵劇,電影舞蹈,來者不拒,姑妄論之。另長期關注文化遺產保育、本土文化及身份認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