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改變人生——評黃愛恩《三指奇幻旅程》音樂會
文︰陳孟欣 | 上載日期︰2023年4月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日期︰18/3/2023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你印象中的鋼琴家是什麼樣子的,是有著靈活的雙手、優雅的氣質,還是強而有力的氣場?相信大家會說都有,但如果一個人的手指有缺陷,想要彈鋼琴可以嗎?可能大家都會給予否定的回答。但奇蹟是人創造的,手指的缺陷不會成為阻礙,今天所評的音樂會的主人公就是三指鋼琴家——黃愛恩。

 

2023年3月18日,我有幸在香港荃灣大會堂聽到了三指鋼琴家黃愛恩的音樂會,首先給我的感覺是震驚。作為樂隊與合唱指揮樂專業,我深明雙手對於一個鋼琴家來說是多麼重要。鋼琴演奏有著多樣且複雜的指法,即便是正常人都很難將其彈奏好,更何況是手指不健全的人,但這同時也更加吸引我來欣賞這場與眾不同的音樂會。

 

音樂會選曲的曲風比較廣泛,從音樂之父巴赫,樂聖貝多芬到現代音樂家,跨越了百年的歷史,總有一首可以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樂隊與合唱團之間的默契配合,與觀眾的積極互動也點燃了現場的氣氛,《多啦A夢之歌》更是帶動了全場的氣氛。

 

我最喜歡的曲子是改編自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月光》,這一作品加入了笙,讓東西方樂器相結合,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這對於熟悉後期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人來說是一個新的體驗。德布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這種風格的音樂更注重畫面的描繪,讓人可以聽到音樂就仿佛看到了畫面,所以音樂的整體結構與和聲的編製相對較鬆散而不統一。這與傳統古典音樂:復三部曲式、迴旋曲式和奏鳴曲式的嚴謹結構不同,德布西的作品情感因素更強,更注重音樂的朦朧美和抓住事物的神韻感,因而很考驗演奏技巧。音樂開始,鋼琴的旋律成功將我帶入了月亮高掛的畫面中,腦海裡浮現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這種意境令人享受。

 

但當音樂進入中部笙的旋律出來時,卻顯得有些差強人意。原曲作者在左手伴奏上,使用了如流水一般的伴奏音來模仿月亮在雲中穿行的畫面,但現時笙的出現有些唐突,有點打破了這種寧靜感,也許用豎琴柔美的音色來演奏鋼琴左手的伴奏,更能體現這種空靈感,更有清凈之夜的畫面。由於民樂與西洋樂採用的律制不同,調律上的偏差導致兩者在音高上出現了偏差,弦樂的音準上也有一定的偏差。其實音準問題也是音樂家一直在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雖然這一問題在這次演奏中依舊存在,但樂隊以熟練的演奏技巧控住了場,並將其圓滿呈現,這種嘗試對未來民樂器和西洋樂器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相信大家對貝多芬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給愛麗絲》的旋律一直都是印象中經典的存在,而爵士版的《給愛麗絲》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在六手聯彈的《給愛麗絲》中,黃愛恩與她的老師和學生一起彈奏了這首爵士版《給愛麗絲》。樂曲結合了古典與現代,旋律舞蹈感十足。六手聯彈的場景仿佛是一個傳承,黃愛恩繼承了老師的希望與理想,而她的學生將這一理想繼續延續下去。雖然學生在演奏上還有些許放不開,對爵士樂節奏的跳躍感和舞動感的拿捏還未到位,爵士味沒能完美地呈現出來,但卻體現了這一節目的意義——不斷的改變和進步,這可能就是音樂會想表達的主題。

 

這場音樂會以不同的章節演奏不同的曲子來講述了黃愛恩的故事,在音樂裡看到了人生,音樂改變了人生。雖然演出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合唱團的和樂隊聲部的層次感不明顯;伴奏旋律過大;演唱者的聲音底氣不足,略顯繃緊,個別地方的音沒有唱準。但音樂家的努力有目共睹,觀眾的互動與掌聲已經說明了一切。這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個人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愛,相信演出者在未來會越來越優秀,繼續將優秀的表演呈現在觀眾的眼前,繼續激勵觀眾。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指揮專業,現香港恆生大學戲劇研究碩士生,擅長音樂、舞蹈、戲劇評論,國家音樂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