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玫瑰》劇評——「提燈女士」的光明與黑暗
文︰司徒智銘 | 上載日期︰2023年2月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夜鶯玫瑰》(照片由香港話劇團提供)
節目︰《夜鶯玫瑰》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6/12/2022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夜鶯玫瑰》的故事是以「提燈女士」南丁格爾的事跡為藍本,以十九世紀中期的克里米亞戰爭為背景去創作,演出的開場就向觀眾展示一塊塊合拼而成的布幕,射燈從幕的後方透出光芒,同時映照出一個又一個巨大的人影,她們一個接著一個踏著沉重的步伐出現,逐漸形成儼如一支軍隊步操的節奏,響徹整個黑盒劇場,視覺與聽覺上都令人震撼。當這些聲畫逐漸褪去時,主角南丁格爾(郭靜雯飾)就出現我們面前,然後準備開始一場審判。

 

在演出特點方面,演員陣容採用「全女班」,所有角色,無論男女老幼,皆由女演員擔任;另外,演員大部分都一人分飾兩角,而故事主人翁南丁格爾則由兩位演員飾演,分別是郭靜雯和陸嘉琪,郭集中負責在聽證會期間及回國之後的戲份,而陸就主要負責演出在戰爭期間的戲份,還有另一個戲份不多的角色(Hypatia)。配合編劇採用的「蒙太奇式」的敘事手法,即是在時序上以非綫性結構呈現,整體演出效果頗具實驗性,但在觀看時會略嫌零碎,特別在時序及角色切換容易讓人產生混淆。而本人認為雙女主角所發揮的功效有利有弊,最大的弊處是觀眾難以貫連對南丁格爾的整體印象,例如在戰爭期間表現堅忍果斷的她,卻在回國後變得萎靡不振,正正是因為透過兩位演員擔演,分散了角色的戲份,大大削減了人物在觀眾心中的烙印,就算觀眾可理解為南丁格爾在回國後,經過自我譴責和折磨後產生「變異」也好,整體上對觀眾在接收資訊或感受人物痛苦方面都不見很大的作用,這點實屬可惜。

 

在故事内容方面,本人會以「高開低走」來形容整個演出。第一幕是聽證會,角色之間唇槍舌劍,正反雙方各持己見,互傳證人作供,並以插敘形式重現證供的畫面,整體觀感不錯,設計用心。由兩位演員飾演南丁格爾的好處也在於此。因為聽證會與回憶片段的時空交錯,郭靜雯飾演南丁格爾帶同觀眾一起用抽離的角度審視過去的自己——由陸嘉琪飾演的南丁格爾。同時,角色也以年長的視角回顧過往,就像是《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的「儲思盆」一樣,觀眾能從回憶片段之中認識南丁格爾的經歷,除了能將一幕幕血淋淋的情景重現在我們面前,更能讓觀眾能置身其中,把南丁格爾被指控的罪狀還原全貌,再於其中找尋綫索,觀眾因此能體會南丁格爾的困境,對人物產生憐憫。然而,這樣的内容其實是偏頗的,因為觀眾大多數時候都是接收對南丁格爾有利的畫面,容易戴有色眼鏡批判指控她的人,她們很自然就會被視為邪惡及錯誤。

 

其後第二幕是進入南丁格爾的自我掙扎。無可否認,南丁格爾存在著她的偏執。雖然她的出發點是為了傷患,但她對其他醫務人員未免太過强人所難。例如,南丁格爾要求一名護士替一名傷者進行肢體切除手術,但前提是在沒有為傷者注射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就算南丁格爾是迫於危急形勢出此下策,但站在該名護士的立場,這個做法的確有違常理,難免對那護士造成心理陰影,還對傷者造成嚴重的生理痛楚。而對每位失救者的内疚,最終化成壓垮南丁格爾的夢魘,令她陷入深深的自我譴責之中。故事中,那名年輕士兵的亡靈化身成南丁格爾的夢魘,但這與人物真正的内心恐懼仍存距離,無論在視聽上都略欠説服力,盼日後能有所加强。第三幕是南丁格爾的自我和解,繼而是與他人的和解。這一幕的南丁格爾洗去了之前的萎靡不振,在整理過往的死亡人數資料時發現用「玫瑰形」的統計圖能有效表示各種數據,總算為故事畫上圓滿的句號。但劇情去到這兒,更像是交代她對於現代護理學及統計學的貢獻,給人「高開低走」的不滿足感。

 

在劇場設計及運用方面,是次演出能巧妙運用場景,呈現不少有趣的效果。例如,導演活用布幕的靈活性,加上與光影的互動,能組合成多變的情景;又如用於掛布幕的繩索,它的末端是金屬鈎,演員們鬆開繩索後,來回將金屬鈎擊落地面,隨後發出的撞擊聲響能投射出「枷鎖」、「負擔」、「刑罰」等的想象。最後在這些金屬鈎掛上一盞又一盞燈,回應了南丁格爾作為「提燈女士」的稱謂。樂見導演能活用單一裝置作出不同的設計,形成一幅幅不同的畫面。

 

最後,整齣劇揉合了歷史和創作的元素,向觀眾揭露不一樣的南丁格爾,亦令我們了解到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出現的痛苦與掙扎。回歸現實,現代社會的醫療體系就是建立於南丁格爾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們更應積極面對生活和生命,要對得起那些為此付出了所有的人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小喜愛戲劇藝術,在學時副修表演藝術研究。近年積極參與舞台劇及微電影製作,擔任監製、導演、演員、行政、戲劇評論及藝術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