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後評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推出「演後評」計劃,以即看即評的形式,推動評論氛圍,提高大眾對表演藝術評論的興趣。


我們每月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評人觀賞演出,輕鬆對談和點評戲劇、舞蹈、音樂等演藝節目,並以錄像方式在演出場地外作即時拍攝,片段亦會上載網站。

 

演後評(第一擊至第三十六擊):http://www.iatc.com.hk/doc/105758

演後評(第三十七擊至第八十擊):http://www.iatc.com.hk/doc/27614

演後評(第八十一擊至第一百二十擊):http://www.iatc.com.hk/doc/106070

演後評(第一百二十一擊至第一百六十擊):http://www.iatc.com.hk/doc/106503

演後評(第一百六十一擊至第一百九十擊):http://www.iatc.com.hk/doc/106790

 

--------------------------------------------------------------------------------------------------------------------------------------------------

第二百二十三擊:Ontroerend Goed《一個人的微笑》及《一個人的遊戲》

《一個人的微笑》和《一個人的遊戲》,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的牆,拆開劇場、遊戲、體驗、表演的形式框架,把觀眾變成真正的主角。

 

《一個人的微笑》
蒙着雙眼,坐上輪椅,您將被推進一個猶如自我內心世界的私密空間。置身黑暗中,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被放大,您的感官被刺激,您的內心被療癒。這是一場關於親密與信任的心靈按摩。

 

《一個人的遊戲》
七個人和您玩一場關於自己的遊戲,不斷顛覆您的思維和知性,讓您一次又一次遇見從未認識的自己,踏上驚喜不斷的發現自我之旅。

 

《一個人的微笑》和《一個人的遊戲》回歸觀眾心靈,以劇場為鏡,讓參加者觀照自我。一張門票,雙重體驗,誠徵充滿冒險精神的您,挑戰自己、發現自己、治癒自己。

 

藝評人:邵善怡、陳國慧

 

 

--------------------------------------------------------------------------------------------------------------------------------------------------

第二百二十二擊:香港話劇團《半桶水》

「半桶水」的藝術, 能否打破半天吊的宿命?

 

「偽」文藝復興時期,四位「洋人」稱兄道弟,他們各有所長,卻又各自迷失,一直靠「半桶水」的伎倆在人生載浮載沉。四人仿效古人滴血為盟,誓言「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豈料其中一人在禮成後當場斃命,約誓頓成詛咒⋯⋯

 

藝評人:曲飛、陳國慧

 

 

--------------------------------------------------------------------------------------------------------------------------------------------------

第二百二十一擊:荷蘭室內合唱團《心動梵高》

十九與二十世紀交替之間,歐洲風雲色變,激發出前所未見的文化創意,尤其在法國和奧地利,一批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音樂家、畫家及文人雅士湧現。荷蘭室內合唱團用藝術借古鑑今,選擇聖桑、德布西及馬勒等曾活躍於巴黎和維也納的浪漫時期、印象派和現代音樂作曲家,演唱他們關於大自然、宗教及改編純器樂的歌曲。在荷蘭梵高博物館和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支持下,合唱團與意大利多媒體創作單位fuse共同構思及創作,以同時期兩位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梵高與克林姆的名畫,探索畫作中的人文關懷,更運用電腦軟件分析他們的繪畫風格,同時感測合唱團與指揮當下細膩的情感變化,使每一場演出都獨一無二,進化成全新的藝術形體。

 

藝評人:洪思行、陳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