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森林奇遇到末世寓言:《叢林奇譚》再造版的想像與重寫
文︰黃寶儀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28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艾甘・漢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1-12/11/2022 3pm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童書裡的森林富有神秘感,且獨立於世俗之外。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筆下的《叢林奇譚》,敘述一個人類男孩在叢林中的成長與歷險。此一兒童文學經典與編舞家艾甘.漢早有結緣,其於兒時曾出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舞劇《叢林奇譚》,並飾演主人翁莫格利。他今以當代議題重寫原著,並以多媒體舞蹈劇場呈現警世的末日景象。

 

歷久不衰的經典

 

《叢林奇譚》歷經多次改編,當中尤以迪士尼動畫與真人電影改編最為膾炙人口。兩版皆以兒童取向為定位,艾甘.漢則反其道而行,借原著的敘事框架與人物述說當下氣候危機、難民等議題,以面向全球不同年齡的觀眾群。

 

正因再造版聚焦當下社會,負責文本的特里格.佐敦(Tariq Jordan)在構建劇本時,顛覆了原著成長小說的設定,以達到編導立意。原著乃以人類視角為中心:主人翁通過在森林的磨練後,取代了林中之王老虎的領袖地位。然而,此版的英雄人物、由女舞者飾演的莫格利變為氣候難民,在人類與動物界的穿梭亦非為英雄養成的過程,而是學習如何融入與尊重自然。文本的道德說理意味強烈,畫外音借人物互動反覆強調:人類只是地球的過客,並不擁有這片土地。

 

簡樸的手繪圖畫書

 

當石屎森林分崩離析,土地逐漸被水淹沒,人類該何去何從?艾甘.漢新編的《叢林奇譚》以人工森林如何被自然反噬起始。為呈現人類因自食其果而流離失所的暗淡景象,編導與YeastCulture的動畫師合作,以手繪動畫刻畫氣候難民在艾菲爾鐵塔、大笨鐘等建築殘骸間漂浮的險景。此作的平面動畫線條簡單且色調偏冷,一洗童書明亮的調性,營塑出末日感。

 

簡約但富有電影感的動畫與極簡的舞台佈置、燈光設計相輔相成,構建出一個低科技、原始的文明廢墟。其中一幕,持槍的人類被洪水吞噬。洪水的漩渦只以綠藍燈光,投影在大幅的白布上,而水的湧動亦只靠舞者拉動布的四角,再配以投影幕上手繪的閃電動畫來勾勒自然的反噬。整個舞台設計與視覺效果精要有力,大有返璞歸真之感。

 

回歸野性肉身

 

摒棄華麗的服裝與舞台佈景,身體成了最有力的敘事工具。然而,如何借舞者肉身塑造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動物世界,則要靠形體動作的編排。編舞艾甘.漢將各物種獨特的肢體語彙糅合舞蹈,創造出兼具野性與美感的肢體語彙。如飾演狼族的舞者抓住狼四肢爬行的特點,輔以側手翻、滑步與踢腿等現代舞地板動作,以及芭蕾舞的碎步、旋轉,展現出狼族身體的修長與靈巧。

 

編舞亦加入了卡塔克舞(Kathak),配合畫外音旁白敘事。「卡塔克」的詞意為說書,此舞原為頌神與述說神話的北印度傳統舞種,其動作帶有戲劇張力,配以吟誦的音樂來敘事。其中一場群舞為莫格利與狼群在月圓之夜,以整齊劃一的卡塔克舞結合現代舞述說森林起始,以及人類與自然由親及疏的變遷。在該幕中,舞者們先是曲起左臂,伸展右臂與右腿,模仿創造森林的象群。隨著人類以武器殺害動物,原本靠聚的舞群散開。舞者在槍聲中蜷縮身體並倒地,與悠然吟唱的樂聲產生割裂,象徵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不再。

 

聆聽創傷記憶

 

除了以各視覺元素描繪石屎森林崩塌的景象外,聲音設計亦成了理解角色心理與往昔的線索。此作以聲音回溯個體創傷,使角色的形象、經歷變得更立體。曾被人類囚禁、用作實驗品的猴子王,隨身攜帶人類遺下的收音機。殘破的收音機斷斷續續播放著廣播,猴子王先是應聲站立,繼而伏地、抽搐以及翻滾。收音機的雜音恍如槍聲,連結起牠被人類作實驗對象時聽到廣播的情狀。廣播聲成了權力與痛楚記憶的混合體,而傾聽不成段落的人聲成了通往猴子王夢魘的通道。聆聽他者傷痛為此作的另一核心。曾被持槍者奪去家園的莫格利在舞作最後用盡槍裡的子彈,向天鳴槍。槍聲雖喚起集體恐懼,但同時亦宣告其勇於面對傷害。

 

艾甘.漢的《叢林奇譚》再造版為人類面對災難以後,如何聆聽與理解他者傷痛,並作出自我拯救的警世之作。原著經其改編以後,被賦予了貼近當下的時代意義。

 

 

節目詳情:https://www.nvaf.gov.hk/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熱愛文學、電影、舞蹈及戲劇。評論文章曾刊於《明報》、《三角志》及《上海藝術評論》等文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