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與世故之歌》刻在彩色玻璃花窗上的成長之路
文︰江祈穎 | 上載日期︰2022年7月1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天真與世故之歌》(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主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
日期︰22/6/2022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一場演藝班的結業演出應如何做?演出經典作品呈現表演技巧,還是演出音樂劇展示歌唱功架?本著非商業模式作實驗演出,還是為演員度身訂做出一場編作劇場記錄學習的歲月?要怎樣呈現演員強項?形體、樂器與多媒體又如何選擇?孩子才作選擇,成長的當下可以說:我全都要!《天真與世故之歌》貪心而大膽,把理應無可調和的雜色碎片,一一併為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講出一個真誠而神聖的連環圖故事。

 

即時影像技術完熟

 

必須懺悔的是,筆者是首次欣賞「天台製作」的作品。相逢恨晚,無法對比過往他們在音樂創作、現場表演、即時影像、多元文本、跨領域與科技運用等的經驗,今次初看只能說驚為天人。由《新世紀福音戰士》那仿電影鏡頭的開場,初號機配色的方塊動畫隨節奏即時轉色,到以台前固定鏡頭拍攝,單靠演員精準的前後企位,就做到角色與文字背景的畫面調度,或拿著手機直播衝進現場樂隊之中帶起氣氛,再在漆黑中群舞打CALL,以光棒帶出相當躍動的光影表演,從短短一首歌已看出技巧之完熟。演員投入度亦成功帶動全場氣氛,熱情蓋過可能存在的賣弄誇技。

 

《天真與世故之歌》(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如廚師拉茶要令人不覺得賣弄,只能看沖出之茶是好是劣;要令人不覺得賣弄,技術或奇想需要帶來巨大的效果。全劇運用一部鳥瞰鏡頭對焦在地上的一本書上,投映書頁圖文作為劇場佈景,而這些名畫或人像會經計算後,與演員的身影重疊;有時以預先寫下的文字或貼紙作為文字旁白,除去一些未夠準確的時差和位移,即時影像出來的效果都令我頻頻嘖嘖稱奇,馬上追看“making of”:演員在台上即時錄影的心思。還有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心思,如以鳥瞰鏡頭及演員滑動,做出如動畫一樣反重力的對移;又或演員拿著手機直播走出場外,像飛鳥俠一樣走出劇場往街外再回到劇場中,發現劇場空無一人,才教人發現是預錄的無逢剪接;還有蒙太奇色彩的多角度拍攝。這些鏡頭運用幾乎達到電影級數的精準,在最容易發生意外的舞台上尤為難得。

 

天真:真誠剖白的藝術化

 

技術表現之外,內容亦甚為豐富。托疫情之禍的福,比起往常只有三個月排練時間,《天真與世故之歌》的排練時間足足有九個月,更能慢工出細貨。尤其今次選擇由零開始的編作劇場,導演全無預設地由演員們自由發展,主動創作文本、音樂與自我闡述,只給出一些書目來刺激創作。最終作為敘事結構的《失樂園》亦是演員們所選擇的,因為當中主題似乎最能與演員的創作接軌,成為一體兩面的雙線結構,一面是《失樂園》中耶和華與路西法的神話故事,一面是演員走出角色講述自我的後設演出。

 

《天真與世故之歌》(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一般表述自我的編作表演,為了在幾個月内起貨,導演會以既定模式來挖掘演員的內在,往往變成 focus group 集體剖白,把自我情緒強行放大。今次導演以多本文學名著導引,不斷寫作、實驗、再重寫,讓每一人尋覓自己的聲音,摸索最舒適的表述方式。當中亦有把他們談論成長議題的對話輯錄成段,使這個表演如即興一樣有機。他們並不是每一位都要剖白,有人表現成長心路、面對環境壓力下的挑戰、對未來的擔憂和家人關係的轉變,或者又只想無言語地唱歌跳舞,有何不可?演員有不同特質,並非每個人都要剖開內心,但自主選擇講甚麼,甚至怎樣講,才更是演員對表演的渴望,才表現出各式的真誠。容許這種自主與真誠,正是由衷地尊重演員。

 

這方式的壞處是,會出現眾多呈現方式與風格很不同的片段。雖然編作時亦有調整,但《天真與世故之歌》更多是把他們的段落藝術化地呈現,如編成多首音樂及歌詞以融入現場表演,加入個人的照片和物件,與即時影像互動。與其說這藝術化的呈現旨在統一風格,不如說是令演員有機會以跨藝術方式表述自我,昇華成色彩艷麗的雜色,拼貼成萬花筒的華麗。

 

世故:失樂園聖歌與動漫音樂共冶一爐

 

在如此多彩的演員自白下,導演並非選一張白紙襯底,而是把更多樣的色彩拼入去。首先是把個人故事昇華至大意念,並與聯繫到《失落園》的宗教意象,以貫串全劇。當中依著不同演員的特質,代入《失落園》的神祇之中,文本與創作在排練間互相開啟發展,使角色與演員未致結合,也總能找到聯繫之處,彷彿就著每個演員的成長歷程找出神話原型,甚至劇中多處以歌劇腔合唱出聖歌,營造儀式感。表演最神奇的地方,是由不同演員挑出想唱的歌曲,所以除聖歌外,還有流行音樂,原創曲中有RAP與一些口水歌,甚至有《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與《數碼暴龍》的主題曲等動漫歌曲置入其中。如此風格不一,除了一如以往運用即時影像,更在編曲與形體編排上仔細鋪排,現場樂隊的表演加上演員的熱情投入,使跨度如此廣泛的曲目,能在劇中保持節奏能量。

 

《天真與世故之歌》(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天真與世故之歌》結合《失落園》的文本結構、演員個人的自白表演、多元範疇的現場獻曲、華麗精巧的即時影像,透過仔細的互文編排、意象聯繫、對色拼貼、即時剪接,竟然拼合出甚具平衡性,完整度甚高的演出,可說是科技時代的整體劇場。可能會因過分瑰麗,有時會讓人審美疲勞,但透過演員九個月的努力、幾年的學習累積與當刻的熱情投入,完成了這個只能做一次,不枉此生的畢業演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語言大學文藝學博士(主修中國美學)、哲學課程講師、文化節目《索書號》主持、《聲韻詩刊》活動助理、文學書籍編輯,藝評散見於《號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虛詞》、《別字》、《像素麵包》、《聯合文學》、「香港文學」。

 

業餘戲劇人,曾演出《魂迷族》、《水圍深海鯨》、《青春環圓》、《言盡之都》及《無路可逃》,編演《私房浪遊人》、《謊誠記》及《再見潘多拉》,並協辦戲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