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室內樂團、陶卡奇.納吉、麥卡菲共融演出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2年6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題︰網上節目
主辦︰香港藝術節
日期︰23/3/2022-18/5/202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這是筆者第一次欣賞英國的「曼徹斯特室內樂團」(Manchester Camerata)。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無限亮No Limits」,在疫情下推出免費的網上演出,讓廣大藝迷不受場地及時間限制地欣賞節目。在幾場不同的音樂演出裡,筆者選看了單臂鋼琴家尼高拉斯.麥卡菲(Nicholas McCarthy)、曼徹斯特室內樂團及指揮家陶卡奇.塔卡奇–納吉(Gábor Takács-Nagy)合作的一場音樂會,演奏古典音樂會中不曾能經常欣賞到的曲目。今年為此樂團成立五十周年,亦同為香港藝術節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兩者迫不得已在地球隔洲合作,意義確實非比尋常。

 

「獨臂」一詞,在中國武俠小說中,可謂家傳戶曉,基本上所有獨臂人物,都練得一身高強功夫,絕不是容易對付的比武對手。這位大齡學鋼琴的「獨臂琴手」,十四歲才開始接觸鋼琴,隱藏已久的天賦才華,一下子被掏出,震驚樂壇中人。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除了創作了經常被演奏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外,當年為因戰爭而失掉右手的鋼琴家而寫的《左手鋼琴協奏曲》,在舞台上演出的機會較少,但過往唱片公司在推出新錄音時,都會有機會安排鋼琴家作錄音演奏。

 

麥卡菲的演奏,在鏡頭清楚捕捉的手部大特寫下,感覺上有被「誤導」的成分。在眼睛看著的真實情況下,他的演奏毫無疑問是來自單臂的左手,這首協奏曲亦是寫給只有左手的鋼琴家演奏。但當不再看畫面,而只憑聽覺去欣賞時,便會驚覺麥卡菲在不斷塑造左右手主副的音色變化,令整部鋼琴在不同聲區裡都能夠漂亮而響亮地鳴響。他靈活而柔軟的手掌及手指觸鍵,在快速奔跑的樂句也能夠輕易做到主旋律與伴奏的效果,音樂的表現更是色彩豐富而動人,而且擁有圓熟的超級技巧。樂曲中出現幾種不同的素材,有跟《G大調鋼琴協奏曲》慢旋律相似的浪漫,有像蕭斯達高維契風格的軍操,也有像隨意隨心的點點爵士曲風,而麥卡菲優雅而堅定的音樂演奏個性,能夠如行雲流水一樣,迅速而不著痕跡地,在轉變之中輕鬆地遊走,心無旁騖,演繹出各種變化。

 

指揮陶卡奇.塔卡奇–納吉幾年前也曾來港為香港藝術節演出。今次他與曼徹斯特室內樂團合作,依然保持著他靈敏的觸角。在拉威爾這首鋼琴協奏曲中,當鋼琴家擔任獨奏時,他卻不會放鬆,提點著安靜下來的樂團,與獨奏一起留神於相同的脈搏。樂團有著非常優美的典型英國樂團的音色:弦樂組從容、木管組溫暖、銅管與敲擊組靈活。樂團與獨奏交鋒的機會不多,各個聲部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尤其是木管組,不同組別都按照自己的音樂感,演繹出靈活的色彩。鏡頭下,指揮亦著眼於整體的外圍落點,讓樂師們能夠發揮自由的音樂本能。

 

在演出兩首為左手而寫的協奏曲之間,指揮選奏拉威爾本為鋼琴而寫的《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今時近日,這套樂曲的樂團版本,反而是拉威爾重要的管弦樂作品,不過在香港的舞台上,還是常常被《波雷羅》搶掉鋒頭。納吉給筆者的印象,演繹風格可謂相當活潑,玩味性非常強。在《庫普蘭之墓》中,不同樂章的多樣風味,也正好表現出他的拿手好戲。在〈前奏〉裡,他放手於木管首席,顯示出的信任可見一斑;雙簧管和單簧管的首席,與樂團交織出一幅自由的筆觸。他率領樂團對首席、或獨奏片段的樂師的輔持,與協助獨奏家無異。在整套樂曲中,木管組的表現相當優秀,雙簧管、長笛的首席演繹最動人,而單簧管與英國管的片段亦有各自的優點。弦樂組在納吉的帶領下,當然也是把音樂玩出來,但鏡頭經常拍攝不到的圓號組,其在低聲區對樂團的補助,恰如其分而穩定的表現,也應記上一功。

 

而作為壓軸曲目,麥卡菲特別推薦由他家鄉的著名作曲家布列頓,當年亦為左臂鋼琴家而寫的《給鋼琴及樂團的左手鋼琴變奏曲,作品21》(Diversions for Piano Left Hand and Orchestra, op. 21)——一首精簡、動聽而色彩極之豐富的現代作品,在香港的舞台上,更是難得一見。麥卡菲在這首作品中,技巧比在拉威爾的協奏曲中,更是完美,當中每個樂章的不同個性風格,在他的手中,均充滿了令人心悅誠服的音樂修養。這首樂曲不乏大跳的段落,一隻手要做出兩隻手的演奏感覺,在麥卡菲而言,依然是輕而易舉,而且兩個線條在他的演奏下,和諧而連綿的音樂進行,有超越雙手鋼琴家的感覺,筆者不得不佩服他的高度音樂感。在〈夜曲〉裡,樂團的聲部首席,有許多發揮的機會,而獨奏就需要調節到反主為客的位置。麥卡菲在淙淙不息的輕巧樂句中,把極漂亮的伴奏線條,演繹得雅緻高貴。

 

納吉指揮樂團演繹這首樂曲,亦集細膩與重量感於一身,對於與獨奏的平衡,在網上播放出來的效果相當優秀。團員們在框架之中,依然有自由彈性處理的機會,令音樂的動態帶著無與倫比的流動性。銅管組在這首作品中,整體的高雅而輝煌的氣質,把樂曲後部分的層次,提升到剛剛好的分量。

 

納吉與曼徹斯特室內樂團的演出,令筆者想起由馬連拿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創團兼指揮的「聖馬田室樂團」(St. Martin-in-the-fields)。他們合作所產生的化學作用非常相似,每個聲部都像獨奏,但又很容易融為一體,像一派好兄弟好朋友的室樂合作模式。而指揮對大家的放心,只著意在塑造及提點音樂的進行,令團員更專注並代入樂曲之中。這場音樂會,納吉在作品相對地較嚴肅的風格中,依然找到輕鬆飄逸的落筆點,實在令人非常佩服!

 

 

日期:2022年3月23日至5月18日

地點:香港藝術節2022「無限亮No Limits」網上平台

節目:尼高拉斯.麥卡菲與曼徹斯特室內樂團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